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11-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所谓朗读,即有感情、有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地读。朱自清先生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法,它有着其他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多年以来,在语文朗读的教与学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达到弱化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过多注重讲解、分析,而齐读、个人读、分角色读被忽视或减少,即使有朗读,也很少提明确的要求和指导。学生读课文时,破词、破句现象时有发生,往往课文已经学习结束,而学生读课文却还结结巴巴,即使要求背诵的文章也仅仅是唱书式的背下来,只是追求背过而已,更谈不上声情并茂地投入。一篇课文系统地分析完了,老师却没有认真地范读过一遍课文,学生不知道应该怎样按课后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更不知道怎样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特别是我们郊区学校的许多学生还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没有养成用普通话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总是把朗读放在重要位置上,做到朗读课文和讲析课文并重。我认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不仅对于朗读的意义、作用等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如杨雄说:“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而且对于朗读的要求、方法、要领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朗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语言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齐读、领读、范读、跟读、大声诵读、低声吟咏等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朗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甚至能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作用:

    1. 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2、加强朗读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语言感受能力就是语感,是学生在长期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知能力。朗读是培养并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感受能力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十分优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等等,这些句子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表达方式,笔者认为都值得学生们去体会。可是,如果我正儿八经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等角度来分析这些句子的妙处,可能对学生理解句意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样做肯定会破坏文章整体的美感,更别说对学生感受语言能力的培养。于是,笔者在教读这篇课文时,采用加强朗读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先自己反复朗读,然后全班齐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他们不但很快地感受到句子的“美妙”,还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句中“偷偷的、钻、闹”等词语进行赏析。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能当堂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断,还能对文中的佳句进行品析。

    再如《春》一文的结尾这样写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在教学这一段落时,笔者先让学生结合前面课文内容的分析,自主讨论这一段落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尽情地大声朗读,最后由笔者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一部分,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春天的希望、春天的美丽、春天的活力。这样自然而然达到了培养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目的。

    3、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

    文章愈好,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讲读课文中,要尽量地让学生多朗读,眼、口、耳、脑等感官调动的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要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必须让学生多朗读课文,朗读多了,也就容易掌握其重点,突破其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变化中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都说明反复朗读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故乡》时,让学生先朗读,再谈感受。第一次朗读后,普遍有这样的感受,即由“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心中装着许多有趣而鲜活的故事的少年闰土,变为“已经变成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那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子”饱经风霜的中年闰土。第二次朗读后,很多学生会有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什么造成农民悲惨的命运和农村破败的景象,进一步了解时代背景,会感受到是辛亥革命后旧中国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天灾人祸造成的。再次朗读后,甚至一些小的细节就会被注意到,如拣东西时没忘记拣走“香炉和烛台”,感受和理解会更深一层,它是希望对神灵的祈求和礼拜来改变现实生活状况,同时,也会发现作者暗示人们必须通过努力革命来改变这种现实,开创新的生活。再这样,多次朗读后,对文章蕴含的精神实质理解的就很深刻了。

    在教读舒婷的现代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笔者采用了“讨论点拨法”和“朗读感悟法”。课前,笔者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材料。上课时,笔者先让学生默读诗歌,随后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跟着录音材料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主题和诗歌所蕴含的深沉情感进行自由讨论,接着让学生合上课本,边听录音材料的深情朗读,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最后要求全班同学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朗读着“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时,笔者知道学生们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训练中领悟到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在教学中,每篇课文都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理解,更可以积累词语形成语感。在听读、默读时要做到“若出我口”,在诵读就要读到“若出我心”,最终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学生反复朗读,忘情地读,学生则越读越有感情,越读越有精神,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如同春雨注入早春酥酥的泥土之中。

    4、加强朗读能够提高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都是形质兼美的。笔者认为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就能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笔者在讲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时,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当学生们都表达出对正义、勇敢、聪明的鲍西娅的喜爱和对吝啬、冷酷、自私的夏洛克的厌恶时,笔者知道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祖国的壮美山河。教学这篇课文时,学生在笔者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等语句,陶醉在迤逦的自然风光中时,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激情。世纪老人冰心的《谈生命》一文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而且文字精练、鲜明生动。当笔者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绘声绘色的范读中,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美的共鸣时;当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课文,从“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中得到“生命应该执着,生命应该坚强,生命应该快乐,生命应该平静……”的熏陶时,笔者能肯定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这说的正是朗读的实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课文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必会带给语文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5、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

    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大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者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地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另外,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穷形尽相的特点,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高潮部分:描写鲁达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施耐庵独具慧眼,敏锐地把握好写作的角度,从味觉、视觉、听觉捕捉主体和喻体“质”的相似点,第一拳,打得郑屠脑袋好同油酱铺;第二拳,打得郑屠脑袋开了彩帛铺;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陆道场,如此语段,让学生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照射出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彩形象。

    那么,怎样加强朗读训练呢?

    1、组织学生认真听朗读。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放录音带、组织学生认真听读,要有明确的要求,重点听什么,听正音,还是课文大概内容,还是欣赏,还是学习表情……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

    2、重视朗读指导。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3、读背互相结合。学生对课文能做到熟读或背诵,将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同时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把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这说的正是朗读的实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课文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必会带给语文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学业评价驱动的语文教学改进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电子白板的应用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