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滴水穿石——谈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方法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11-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新课标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阅读鉴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多方面的熏陶,同样《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评价也有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两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对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接连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文学鉴赏的主要形式为诗歌鉴赏。这是因为诗歌的特点突出代表了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古代诗歌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时间间隔较长,又涉及到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典故、古人特殊的思想情感,所以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而诗歌鉴赏题,又有特殊的鉴赏要求和答题规范,所以得分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诗歌鉴赏的学习提出一点拙见。

  鉴赏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在学生中间,虽不缺乏古代诗歌的爱好者,但大多数同学因为各种主观原因,对古代诗歌读得太少,鉴赏能力较差。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必修课程”部分中提出:“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中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和高考在诗文鉴赏这一点上,其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那古诗文鉴赏有哪些方法呢?

  一。透过字面准确把握诗歌形象诗歌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物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我”,即诗人自己。因为古代诗歌贵在含蓄,所以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只有透过文字的表象,进入作品的情境中,看它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把握住了。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单个的景物形象,然而妙就妙在诗人以凝练的语言将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让人想到:在这惹人愁绪的时节,面对令人伤怀的景致,只有凄凉的西风与羸弱的老马与这个游子相伴,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全曲寥寥数笔,借助联想和想象,境界全出。

  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塑造的是人物形象:一个是身世凄凉、色衰沦落的艺妓,一个是谪居卧病、心境悲凉的“我”。作者将琵琶女的自叙和“我”的内心倾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鲜明的表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主题。

  提到诗歌鉴赏就不得不提到意境。意境是诗歌中“意”和“情”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要表达思想感情和所描绘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安逸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场景,作者恬淡宁静的心情也蕴含在其中,构成了整首诗的意境。

  二。通过诵读,锤炼品味诗歌语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品味诗歌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在诵读过程中看看诗中哪些词、哪些句用得准确,用得生动,尤其要注意动词和形容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穿”“拍”“卷”三个动词用得绝妙,三个动词从不同角度诉诸不同得感觉,陡峭山崖、汹涌骇浪、滔滔长江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

  2000年高考全国卷中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个“闲”字,乍看是表现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实际上是与前文“家家雨”“处处蛙”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久等客而客不来时枯坐无聊的心境。

  2003年高考全国卷古诗文鉴赏考查了“诗眼”。什么是“诗眼”?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字。诗歌的语言形象诗经过诗人千锤百炼而得,极富表现力。品味语言,不但要品诗人“炼字”之妙处,还要品味诗中重要语句得作用,因为关键字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张先“云破夜来花弄影”中的“破”和“弄”,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都属于“诗眼”,是诗人炼字的典型。

  三。 积累常识,掌握诗歌鉴赏技巧一首诗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一)抒情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直接呐喊出心中的不满,表明了自己与权贵们决绝的决心。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通等方式来抒发感情。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野草、溪流、落日、沙漠、古道、边关、清风、细雨等作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借顽强抗争的“原上草”,尽情抒发了抗争命运的强音。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无比的喜爱之情。当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家人的思念跃然纸上。

  (二)修辞手法诗歌有很多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对理解诗歌的感情和创造的意境很有帮助。以下列举常用的8 种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生动化。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发长“三千丈”,愁思深重啊!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对偶是诗歌中格外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其中“无边落木”对应“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下”的落叶声对应“滚滚来”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从中不难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林逋《山园小梅》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三)表现手法要读懂诗歌就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扬后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在这里着重讲讲虚实结合。

  范文《对床夜语》中说:诗词“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诗人的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虚象来反衬现实,表达多现实的不满。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消失的境象。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这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所以也是虚景。

  3、将来的境象。这类虚境现在还没有发生,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最典型的就是柳永的《雨霖铃》,词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作者虚写别后生活,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以上三部分是我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对点滴积累起来的一点心得。当教师在堂上画龙点睛,讲授方法;学生课外扩大阅读,兼收并蓄,那么诗歌鉴赏不再是块顽石。当然,随着新课程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更新,作为语文教师更要不断地摸索、不断尝试。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评”出语文课堂的别样滋味    下一篇:培养五种意识 提高综合能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