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20-12-1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一种内心体验。每个人必须经过自己的体验、建构、创造,才能形成自己的内在的情感世界。情感体验的过程是一种非强迫性的过程。也就是说,情感不能给予,只能唤醒;不能强迫接受,只能主动感染。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理论,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和体验,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精神洗涤,享受审美情趣。

  一、缘境入情:激发情感

  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触发、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种情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中。课文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我们要探究课文的“意”必须首先入“境”,只有入了“境”,才能探出课文中的“意”。

  1、以“情”传“情”

  教学情为先,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阶段,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感情的走向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情感上作出有力的铺垫。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性,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地解读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因素,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别人,所以教师自己读了课文首先要动情。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如果教师未能为之动情,学生怎能动情?或绘声绘色地描绘,或饱含深情地范读,或热情洋溢地讲演,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情绪变得兴奋,自然而然地“缘文入情”。

  2、触“境”生“情”

  有些课文虽然感情真挚,但是由于课文叙述年代与学生生活年代相去甚远,我在教《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催人泪下的场面,学生缺乏有关历史的感性经验,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我一方面搜集有关资料,讲邓小平生前事迹,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则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播放当年伟人骨灰撒大海的实况录象,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触”境生“情”。

  3、以“趣”引“情”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的课文内容有了极大的兴趣,就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例如,《二泉映月》一文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学生很自然地走进了音乐,走进了课文,学习兴趣昂然,情绪高涨,很快进入“乐学”境界。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以理导情、以疑激情等方法,促使学生缘境入情,自身情感与作者情感、文本情感有机交融。

  二、自主参与:体验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投入到文本世界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感染和陶养。由于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具有自我投入的性质。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所引发出来的情感,除了靠感知,还必须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形象记忆,情绪记忆来理解、感受、想象和体验。其中让学生参于其中的感受和体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情感教育策略。因此,教师要竭力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去引导学生浮想联翩,感受和体验课文感情,使学生被激发出的情感更具深刻性和丰富性。

  1、品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吟咏,进而展开想象、沉潜思索、咀嚼滋味,引领学生体味作者心境,掌握作者情感世界。这既是人类阅读的最初形态,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是调节课堂情感的主导,调节的着眼点就是课文的情感基调。课文的情感基调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肃穆悲怆,有的明快热烈,有惨烈悲壮,有的柔和静谧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文本中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从而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中描述月光下母亲形象的几段文字,引领学生朗读、感悟和体验,学生一次次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就一次次走近了母亲,学生自然在感悟语言文字,感受母亲美丽形象的同时,也体验那浓浓的亲情。

  2、揣摩。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那些寓意深刻、感情浓烈、内涵丰富的语句,让学生体情揣意,感受它所表达的情和意.例如,《第一次抱母亲》一课表现醇厚感情的词句很多,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我”和母亲的几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品评词语内蕴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每一句话里都有一颗跳动的心”。如:我在教“赶紧”一词的片段:

  师:请你具体说一说,你从“赶紧”一词体会到什么?

  生:“赶紧”就是抓紧时间,“赶紧说”速度很快,很急,因为“我”不想让病重的母亲吃力地起床。

  师:这就是体贴。究竟怎样“赶紧”说呢?请你试一试。

  生:“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我听出了一种急切,还有谁来试一试。

  生:“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还听出了一份担忧。这是儿子对母亲说———

  生:(齐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真情流露!———他又是怎样抱母亲的呢?

  ……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细细揣摩,爱母之情油然而升。

  3、移情。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在生活中情感体验的程度。因此,必须联系上下文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已有的情感体验,挖掘蕴藏的情感因素。在《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母亲对儿时的“我”的那种纯真的爱。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如水的月色下,母亲搂着孩子,轻轻地吟唱歌谣。“月光、母亲、歌谣”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情景图,坐在课堂中的学生也如沐浴在那如水的月色中,聆听着母亲那轻柔、甜美、深情的吟唱。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侯被母亲搂着时候,心中那种安全、温馨的感觉,想象自己小时候听着母亲讲故事时候,心中那份幸福、快乐的滋味。文中所描述的爱就很自然地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三、迁移外化:抒发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言语、文字等手段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和迁移。因为阅读过程本是阅读吸收和阅读表达相统一的过程。情感教育不能止于阅读过程中情感的由外而内的吸收,还必须有情感由内而外的抒发;不能止于入情得意,还要使学生的情感借外物以迁移,使情感言语化、实践化。

  1、对话。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感受,对事物往往有一些独特的看法。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一吐为快,在对话讨论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我在教《爱如茉莉》一文后,让学生围绕结尾“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展开讨论:为啥用两个“爱如茉莉”?这两个“爱如茉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爱如什么?学生交流十分踊跃,他们列举身边的人和事加以说明,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倾诉。倾诉是学生在经历了对课文的感悟、体验之后,通过声音把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外化手段。这种声音的传达,情感又借助喉舌肌肉的运动和声音色彩的浸润,留下痕迹,并得以记忆、巩固和深化。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结束时,我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表达母爱深情。我首先深沉地对学生说:“世界上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种爱,叫母爱”。接着我深情地朗诵一首题目叫《母亲》的诗歌: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母亲的手紧紧抓住那根纤细的绳,因为那上面能承载所有的爱,传达所有的关怀。其实,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个孩子。我们时刻享受着母爱。

  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加上抒情的音乐,学生浸润在爱的河水中。这是,教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我想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一定涌动着爱的暖流,请把它说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说出来!可以是一句话,一句诗,一句祝福,一句感谢,一个问候……都行。你可以对课文中的这位母亲说,对自己的母亲说,也可以对普天下所有母亲说。

  3、表达。表达是学生把在阅读文本中涌动的内心情感体验以一段文字的形式加以抒发,这是“情动而辞发”的另一种形式。学生的情感不仅得以外在的抒发,而且使学生相互之间的情感得以交流、补充、印证、丰富。在教学《月光启蒙》结束时,我设计这样的环节:作者成为著名作家后,在回忆自己一生经历的时候,最难忘怀的会是什么呢?这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flash课件(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再现母亲往昔的画面。徐小凤轻柔深情的演唱,月光下的母亲,配上文中描写母亲的文字,学生的思绪飞到了作者那个充满诗意的童年时代,回到那个有着如水的月色,璀璨星空的美妙的夏夜。突然音乐声终止,出现了作者母亲苍老甚至于有点丑陋的面容的画面。教师指着画面中的母亲满怀深情地解说:“当作者再次回到乡下看望自己的母亲时,母亲却因患了老年痴呆症,完全失去了记忆。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她,只是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傻傻地笑着,笑着,笑得我泪流满面……学生一下子被母亲苍老甚至有些丑陋的形象和不幸的遭遇惊呆了,他们无法想象儿时那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母亲现在竟是这样!他们沉默了,内心却被深深震撼。此时此刻,他们也和作者一样,有好多的话语要对母亲倾诉。教师没有错过这样的机会,当即引导学生:“看着母亲木然的神情,想起母亲给我的最初的启蒙,作者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不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你能把当时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用自己笔、用自己的心写下来吗?”学生当即提笔,写下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儿童是情感的王子”,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是一对孪生子。因此,我们应该十分重视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教师只有依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学生心理,拨动学生情弦,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浓郁的课堂情感氛围,让学生在真情的激荡下,不断强化感受与体验,才能把课堂语文学习转化为学生情感的诗意之旅。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谈几种调控语文课堂气氛的方法    下一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