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人文数学的思考与策略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人 文 数 学 的 思 考 与 策 略

句容市郭庄中心小学    王昌平

一、         调整教师角色,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

案例1

某节公开课上,教师“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师生间的问答流畅,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都露出较满意的笑容。这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这道题还有一种解法”,上课教师一愣,显然这不是教案上的预设,教师勿勿说了句“下课后再讨论”便宣布下课。我课后问学生:“你们老师下课后会讨论吗?”学生摇摇头说:“老师每遇到这样的问题总是这么说,可从来没有讨论过”。我愣住了。

思考:

“师道尊严”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古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平等关系,虽然在现在的一些课堂上,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展开一些讨论,貌似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不强,学生心灵的天空常常被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蒙上阴影。上述的这位学生可能正是主动学习意识的萌芽,但这种意识常常被教师的敷衍所扼杀,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主动学生的热情,更谈不上课堂中的以人为本的教学实践。

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 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 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变成“学生学习”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要废除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选择权利,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习好,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正确看待孩子的答错、写错情况,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激情,让孩子从教师的激励中树立自信,充满信心,并从对教师的仰视中站起来,与教师“零距离”地面对面,从而在充满人情味的课堂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目标。

二、         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开发以人为本内容

案例2

教师将上《简单的统计》一课时,利用摄像机在校门口拍摄了几分钟的车辆经过情况,上课时,教师先播放了这段录像,学生看了非常新奇,只顾在上面找进出校门的熟悉的同学,忽视了对车辆的统计,教师没有责怪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提出了学习要求并再次播放了这段录像,这次学生很准确的统计出了各种车辆。

思考: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签于此,我为上面的这位老师叫好,他摒弃了传统的“以本为本”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按书上的例题来教,而将书上的例题转化成学生身边的真情实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会了数学知识。

策略:

开发以人为本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的最主要的推动,因此,教学中大力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不仅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而且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其次,大量呈现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的“神圣”感已逐渐被打破,我们应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但教材绝不应成为唯 一的教学内容。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就需对传统教材上的一些脱离现实背景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还数学在生活中的本来面貌,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形成数学 源于生活的正确数学 现。再次,加强知识间的纵横交错,拓展学生的信息面。传统教学中,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学生整天沉浸在书山题海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而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数学 学科的自身发展,加大与其它学科知识间的相互交融,让学生感受到各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真正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素材,联系其它知识,拓展学生的信息量,真正体现人本化的教学内容。

三、创设人文化课堂、健全孩子的人格

案例3、

曾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一节课,对课的内容印象已淡忘,但华老师独特的课堂氛围却记忆犹新,华老师充满鼓动的话语,亲切和蔼的教风相信给每个孩子和听课教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考:

课堂应该是孩子放飞心灵的天空,但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孩子因为是独生子女的原因,一直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或自傲,不屑与他人合作,或因成绩不好而自卑,或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流。这些现象往往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文化的传递与延伸,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人,是让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反思现实的课堂,仍有教师只重知识,忽视塑造孩子的心灵,没有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没有让学生在平等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魅力,以完善健康的人格个性。

策略:

新课标提倡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成功,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因此要创设人文化的课堂氛围,首先要关注差异。由于家庭因素、遗传因素及儿童主现心理活动的不同,孩子的差异是存在的,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全面关注学生的差异,才有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受到教育,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空间,从而真正体现人文性。其次、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平等对话。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教师描述的天地,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沃土,只有在人性流淌的氛围里,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才会无拘无束,愿作老师的帮手,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在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经验与认识,才会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有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而教师的教学内容会在不注意间流入学生的心田,学生的人格会在这充满人性的平等宽容、和蔼的氛围中以完善。

   

四、         让人文怀评价流淌在数字间

案例4

在一次教学检查中,我发现一位数学教师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评语“你的字比以前好多了,要保持哦!”、“你看这题错的多可惜,关键时小数位置不对,很遗憾,不能给你打‘优’了”、“你的作业本真像你一样干净,字像你一样漂亮”……好奇之下,我随堂听了这位老师的一节课,整节课上,教师赞美的语言不断,鼓励的话语连篇,孩子们兴奋的笑脸红红,小眼亮亮,小手直举。

思考:

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限于试卷,“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现象也没有销声匿迹,这种评价只注重结果,不关注过程,评价目标单一,以知识为主,忽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教师的随堂评价,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和蔼的眼神都是人文性的体现。要改进传统的评价方式,加大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策略: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要以发展眼光来评价学生,要带着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要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新心与自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启迪、点拨,组织评价交流。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不要用完美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析原因,肯定成绩,帮助找到改进的方法。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动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参与评价交流获取知识后的成功感觉和喜悦心情,让学生的心态始终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既有利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发展,又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课堂不应是枯燥乏味的,而应充满生机和活力,将数学学习放在充满人性的沃土上,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人文化的课堂是教育的需要。把握数学学科的人文性,倾注人文关怀,追求知识和方法以外人文精神的生成,应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让课堂洋溢人文的绿色。

 

 

 

(此文获2006年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数学课堂冷思考    下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细节的魅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