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提问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问可以体现教育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实现难点突破,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落实。但目前幼儿园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提问的目的不明确,提问缺乏层次性、封闭式提问多、设计的问题脱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设计的问题没有面向全体,没有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教学的低效。要改变这种现状,幼儿园教师必须认真设计提问,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提问、有效性  策略

 

研究背景

以往很多教师常认为,一次成功的活动,只要精心设计教案就可以了,殊不知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提问同样影响着活动效果,而且还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园经验型的教师占2/3,她们经验丰富,有娴熟驾奴集体教学活动的能力;1/3是年青教师,相对来说经验积累不够,有部分青年教师工作经验不足。但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还是经验不足的,她们或多或少对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存在无力感,在把握教学提问技巧及提问有效性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优化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1、教师本位式提问。

新《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我们教师尚未转变角色,还是以权威者自居,鼓励不足,否定有余,激发不起幼儿探询的愿望,压制了幼儿产生认知冲突的冲动。如活动《寻宝》,老师问:“这群海盗拿着地图要去干什么呀?”幼儿兴趣很浓,都纷纷举手抢着要回答,有的说:“他们要去做坏事,把海上别人的船去抢来。”有的说:“他们要和别的海盗展开战争,手上拿的是对方海盗的地图。”老师听了随即说:“谁说的呀,我看这群海盗手里拿的明明就是一张藏宝图,它们要去找宝藏。”在这里,教师对幼儿的回答没有给与支持与鼓励,以教师的意见为中心,没有抓住其中的闪光点进行拔高。长久在这种教育氛围下,就会逐渐形成幼儿没有自己的主见,所有的疑惑都依附在老师的身上,易养成了幼儿被动、服从、附和的习惯。

2、偏离发展式提问

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本班幼儿发展特点,不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或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有难度,没有考虑到大部分幼儿的基本水平,挑战性太大或太小,由于提问的有效性欠佳,形成了很多的无效提问,以至于在教学中出现教师与幼儿配合不好的现象。

例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小花狗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今天你们高兴不高兴?”等类似选择性的提问;又如 “你们知道什么是常绿树吗”“什么是喜欢”“什么是愿望”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与幼儿的直接经验相去甚远,远离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些太难太笼统的提问,让幼儿难以理解和接受,也就不会启发幼儿去思考。

3、无法把握式提问

能发起幼儿的讨论,又能将幼儿的讨论回归到集体教学中来,这是老师能力的重要表现。但很多老师,尤其是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经常会出现脚踩西瓜皮的现象;也有的老师常常被孩子们的回答、反问弄得十分尴尬。例如在教学活动《有趣的昆虫》中,教师简单地小结了昆虫的特征后问幼儿:“你还知道哪些昆虫?”幼儿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说出了很多已经进化了的昆虫,突然有个幼儿说:“萤火虫也是昆虫。”老师对幼儿的回答支吾了一会,不得已用“先坐下”,“下课教师再回答你”,来敷衍了事。象这类问题一方面说明老师准备不够充分,对提出的问题没有查找更多的资料,另一方面说明老师再次提问的随机性不高,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4、过于封闭式提问

封闭性问题有明确而固定的答案,只需幼儿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或通过认知、记忆和选择性回想进行再认识,就可以知道问题的答案,如“这是什么植物”“小鸭有几条腿”“你们看这是什么”“小鸡会游泳吗”等,这种封闭性问题在教师的提问中占很大的比重,但是并没有有效激发幼儿的思维。

5、不平等式提问

《纲要》中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但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喜欢请“能干”的幼儿回答,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一节课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半数以上的幼儿没有获得一次机会。这远远背离了《纲要》所倡导的:“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要支持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有机会说,并积极应答,多给予鼓励。”的精神理念。

要改变以上几种现状,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精心设计,讲究策略,使提问充满智慧与艺术,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五要”策略

(一) 要以认知发展为前提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问亦是如此。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既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对问题的兴趣。

(二) 要兼顾全体与个体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落实“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问设计也不例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每位幼儿的,要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如《三只蝴蝶》的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出示图片后就提出:“这三只蝴蝶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因为三只蝴蝶身上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所以对每一个幼儿来说都能根据相关元素找出三只蝴蝶的不同,进而来参与回答。由于这个提问,既面向全班幼儿,又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非常踊跃。

    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还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我们将设计的问题分成三类,能力强的幼儿问题难度大,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能力弱的幼儿问题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能力适中的幼儿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吸引大多数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故事活动《瑞克生病了》活动中,对能力弱的孩子,设计提问:“你怎么知道照顾瑞克的小兔很辛苦的?”能力中等的孩子教师设计:“小兔明明知道小野猪的病会传染的,可为什么还是要照顾瑞克呢?”而对能力强的孩子教师则设计:“如果小兔也被传染感冒了,瑞克会怎么想,它又会怎么做呢?”由于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三)要让提问凸显“活”

    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最旺的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勤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启发性,启发幼儿联想,引发想象,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这样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思维,相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活”起来。

1、多角度应答提问。

例如:在《动物的尾巴》的活动中,当黑板上出现了各种动物尾巴时,我问:“这是谁的尾巴?为什么?”在出现下一动物形象前,我又问“你猜猜还会有谁来?” 抓住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扩散想象,让幼儿暂时摆脱故事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

2、启发性思维提问

孩子们喜欢新鲜的、吸引人的、能够答出来的问题问题,喜欢的问题,喜欢,这就是启发性的问题。启发性的问题在提问上有多种方式,往往有不同的答案,需要幼儿比较和分析、进行概括和解释。

如在集体教学《小狗的一天》的活动中,我们设计了预测的环节:猜一猜,爸爸看见小狗这样会怎么做?小狗洗完澡会去干什么?对这些问题幼儿表现得很活跃,他们有的说:“你这只臭狗,我要把你扔掉。”有的说:“哈哈,这只小狗好可爱。”有的说:“哦,天哪,这可怎么办呢!”这样的提问能启发幼儿去寻找多种答案,使思路开阔、灵活,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对第二个问题,幼儿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不过就是没有提到小狗会再去打滚,本来这也无可厚非,于是老师将问题细化,问:小狗最喜欢在地上干什么呢?这个小问题就像一滴落入油锅的水一样,顿时教学气氛活跃起来了,“啊,我知道小狗肯定又去泥地里打滚了”。教师以辅助小问题来引导幼儿,不仅能使幼儿拓展思路,而且师幼互动性强了,教育的效果也好多了。

3、连锁性细化提问

    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有浅入深逐步追问,找到最终答案。在学习早期阅读读本《睡觉时间》时,我问:“睡觉前我们都要干什么?”,睡觉之前要完成的事情有很多小朋友一下子摸不着头脑,不知该如何讲起。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边问:“睡觉时间到了,我们应该先干什么?、“洗好手后再干什么?”、“接下来再干什么?”等边用动作提醒幼儿”……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纷纷说出了睡觉之前应该怎么样。

(四)要加强师幼互动

《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她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1、创设人文环境

《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要支持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有机会说,并积极应答,多给予鼓励。”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的创设,是充分发挥教师在集体教学中主导作用的首要前提,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如通过创设张扬个性、情感体验、互动探究等环境,让教师的提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信这会使幼儿在活动中如鱼得水。

2、发挥鼓励作用。

经验不足的老师,经常在教学活动中否定孩子的想法、泯灭孩子表达的欲望,这种做法弊大于利,是不可取的。如《看云去》这个活动中,教师提问是 “你觉得天上的云象什么?”,有个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跑来说:“老师,你看天上的云象一个老奶奶的头。”他还不断地向老师比划着,可老师怎么看都想象不出这是老奶奶的头,于是就说:“象吗?我看怎么不象呀!” 当时那一句具有否定性质的评判将孩子观察的热情一下子浇灭了。老师的不象怎么可以代表孩子的不象呢?在课后的反思中大家一致认识到这样错了:就算幼儿的答案未必正确,但对于这种具有个性特征的答案来说,它对于幼儿知识的迁移应用却十分有价值,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肯定。

3、调整提问方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幼儿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独具慧眼,及时发现并抓住生成时机,及时地对教案进行局部的调整或变通,有时甚至要全盘否定,变静态教案为动态教案,引发即时生成,也能让教学活动焕发出生机。如:大班教学活动《九只鸟》,老师问:“老爷爷看到小树苗他是怎么做的?”幼儿很快做应答“浇水施肥”的同时另一个声音冒了出来:“老师,什么是‘肥’呀?”,这不是一个预设的问题,但老师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幼儿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碰撞,经验得到了更好的提升,然后老师又巧妙地将幼儿的思维引到故事中来,谁能说这不是成功的教学呢?只要能激发幼儿有效的思考,拓展幼儿的思维,锻炼幼儿的思维,在精心预设的同时,灵活的生成与调整这就是有效、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

   (五)要增强提问效果。

简单的说就是保证给予幼儿应答的时间,不要急于告知答案。例如:在韵律活动创编动作中,我问:“秋天到了,小树叶会怎样呢?”,有的幼儿说:“小树叶跳着舞离开了大树妈妈”,“小树叶去旅行了”,“小树叶到大地妈妈的怀抱去了”……幼儿为了答问而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找答案。这个提问为幼儿的动作创编打下了基础。当有幼儿答对时,如果教师立即予以肯定性表态,那么其他还在思考的孩子就会“共享”这个答案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适当的延长等待回答的时间,有利于幼儿思考和组织回答内容,增强提问效果。

总之,对老师来说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其实,教师提什么问题是“好问题”,是一个有效的“问题”,这没有固定答案和标准,教师只要认真分析读本、了解幼儿、根据集体教学情境设计出有效的、开放性、适合孩子的就是好问题,就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怎样让小班幼儿生活中学习数学    下一篇:晨间活动课程化的实践研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