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促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发展之策略研究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

现在的家庭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我国的生育政策的影响,过分注重智力开发,过多的满足孩子物质需要,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产生了许多另人担忧的现象。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有益于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本文就促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策略作了阐述。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分享行为     策略

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随着新一届小班幼儿的到来,我更深切感受到现在的孩子虽然知识面、语言发展等方面越来越好,但是动作发展、情感态度方面却越来越不容乐观:有的幼儿性格过于内向,表现出胆小,不善言语,缺乏自信;有的幼儿由于长期受家长的溺爱而任性、霸道、受不了挫折,唯我独尊与人格格不入;个别幼儿甚至带有行为问题,或蛮横无理,或依赖退缩……等等。而且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很多家长们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有自私,不会与别人分享;依赖心强,动手能力差的现象,感慨养孩子难,让孩子身心健康更难。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的现象呢?原因在于现在的家庭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我国的生育政策的影响,过分注重智力开发,过多的满足孩子物质需要,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产生了许多另人担忧的现象。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和发生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有心理问题的幼儿数量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

何为分享?所谓分享,顾名思义就是指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幼儿的分享即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策略之一。

一、小班年龄段幼儿分享存在的问题:

1.自我中心,分享意识不强。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群人的呵护与宠爱,而发达地区就算是一家生两个孩子的,得到的呵护和宠爱比独生子女还多,特殊的家庭地位让很多孩子表现出任性、自私的品质。小班幼儿在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没有分享的意识,自我为中心表现尤为突出。

入园后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不知怎么与人分享。如:在晨间建构活动中,有的幼儿手里抓着一大把,自己不玩,别人也不能碰一下。霸道的孩子伸手就抢,而软弱的孩子则坐在一边眼巴巴的看着。接下来就是哭声和告状声,乱成一片。

2.说与做,言行表现不一。

言行不一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之一。幼儿入园后,逐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经过老师、家长的引导,已经初步产生了分享意识,但经常表现出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给自己分享,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分享的行为。如在主题活动《一起玩》时,孩子们都带来了玩具,集体活动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都能大方的把玩具给好朋友玩一会儿,当进入区角活动后,他们却为争抢玩具发生了争执。例如:“这是我的,我的!不给你玩,你要弄坏的,要玩叫你妈妈买去!”丁丁大声的说着并双手使劲的在鲲鲲怀中掏着,而鲲鲲则面红耳赤的抱着车子。当老师问他们:“小朋友带了玩具,应该怎样玩呢?”“应该一起玩,一起分享,不能抢的,要坏掉的。”两人又同时回答了老师。然而老师表扬他们说的对转身离去后两个孩子又继续争抢起来。

3、难维持,分享呈现假象。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立即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其实不然。皮亚杰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小班孩子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进行,他们的分享行为极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出现假分享。正如前面一个例子:丁丁和鲲鲲在老师面前迫于老师的威严都作了让步,丁丁不抢玩具车了,鲲鲲也主动把玩具车递过去说:我们一起玩。然而,等老师一转身,两人又争抢起来,谁也不让谁。

二、促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发展实施策略:

策略一、 提供机会,体验分享乐趣

新《纲要》〉指出:“引导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分享成果,体验快乐。”小班第一学期初期,我利用集体环境和教育情境来帮助他们学习 “与人分享”,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从感情上认识什么是分享,怎样与别人分享,初步了解只有与大家共同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逐渐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如:结合主题活动鼓励每个幼儿带一件自己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与同伴分享,学说“给我玩一会儿好吗”“我们一起玩”;小朋友过生日了,团团圆圆坐在一起说说祝福的话,分享同伴的蛋糕;快过节了,小班年龄段三个班级的幼儿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分享他人学习的成果,分享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小朋友不但因为分享了别人的东西而高兴,也因为别人分享了自己的东西而自豪,从而促进亲社会情感发展。

策略二、捕捉契机,表现分享行为

“一日生活即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处于最自然的状态,他们所反映出的语言和行为是最真实的。因此在这时我们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孩子创设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自由、独立的参与各项活动,引导孩子把自己的书、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看、一起玩,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往往会非常的愉快、自尊和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让孩子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感受他人的愿望,从而形成积极正确的内心体验。在一次晨间活动时,成成带来了一个新颖的转动时会发光会唱歌的陀螺,孩子们羡慕极了,他却一幅趾高气昂的样子,不愿意给别人碰一下,于是我拿出他最喜欢的拼图招呼其他的孩子和我一起玩而不去理会他。没过多久,他见没人理会,一个人玩得没意思就挤到我身边说:“老师我也来拼,我知道这块拼到哪里。”我故意对他说:“这是我的拼图,不给你玩。”旁边有个孩子搭腔道:“刚才你不给我们玩陀螺,你也不能玩拼图。” 其他孩子一听老师不给他玩也都占着位子把成成挤到一边,他怏怏不乐的坐到自己的位子上去了,看着手中的陀螺有些不舍,看看玩拼图的我们又有点渴望。我一看时机成熟,坐到他身边问:“你很想玩拼图是吗?”“是!”“我不给你玩,你心里觉得怎么样?”“不开心了。”“那你的陀螺不给小朋友玩,小朋友心里会觉得怎么样呢?”“我们也不开心的。”小朋友都说道。他不说话了,可是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我请他给小朋友介绍陀螺的玩法,还让他在大家面前示范了两遍,他愉快地把玩具给了旁边的小朋友玩,在旁边做起了“小参谋”。通过这样的交流,孩子体验了被人拒绝的失望和与人分享的满足,提高了分享的意识。

策略三、训练提高,建立分享规则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些孩子比较大方,而有些孩子却比较自私,要做到平等分享很不太容易,分享时常出现一些不平等行为。因此通过训练提高,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有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延续。

公平分享。在组织幼儿进行泥工活动时,我在每张桌子上准备了两罐橡皮泥,要求小朋友三人一组,自行分享橡皮泥,开始时就会出现有的小朋友有一大块,而有的小朋友只有一丁点儿。分享了却不公平,这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分享。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就和幼儿一起讨论,你的橡皮泥多得用不完,而别人却少得没法玩,如果是你少,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来理解公平分享的意义,然后把橡皮泥平分给同伴或按需取用,大家高高兴兴的一起玩,在物质和情感上同时得到满足,产生愉悦情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共同分享。结合主题活动中我会组织孩子们进行分享活动,如主题活动《秋天》中有一个好吃的水果羹,我请每个孩子带一个水果刀幼儿园,教室里准备一个大电饭煲一边烧水一边组织孩子们削皮、切碎、下锅,然后一起品尝。孩子们边吃边议论这是我带来的苹果那是他带来的香蕉,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在每次节假日后有些家长会跟我聊节日里去哪里玩了,我建议他们把照片带来并安排谈话活动,让孩子们向同伴讲节日里去哪里玩了,有什么有趣的事;当家长提出在幼儿园为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我带领大家一起猜测蛋糕的大小层数,想象蛋糕的花饰,为生日的孩子讲祝福的话,唱祝福的歌,然后一起品尝蛋糕,让孩子充分体验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在分享过程中,要协调关系,帮助幼儿认同、形成分享规则。

轮流分享,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可让先拿到玩具的人先玩,后来想玩的人可以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轮给我好吗?”渐渐孩子们就会学会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分享对象较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施分享。

策略四、家园同步,巩固分享习惯

幼儿有没有分享行为,与教师、家长是否具有正确的幼儿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和家长的观念有偏差时,教师的努力往往是枉费工夫的,反而练就孩子当面一套背面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是老师的必修课之一,具体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窗、个别交流的形式进行,其中个别交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在幼儿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地位,尤其是隔代抚养的孩子,被溺爱的程度更高,有好吃的只给孩子一个人吃,有好玩的只给孩子一个人玩,孩子很少有分享的机会和体验。如:我班孩子林洁和她的奶奶,这对祖孙两是个典型的例子。奶奶每次送林洁来园时总有这样那样的事,帮孩子找凳子、帮孩子如厕、吩咐老师热了要帮孩子脱冷了要帮孩子穿,还担心旁边的孩子欺负她的孙女,每次都要进出教室好多次还有没交待清楚的事。经过多次的交流,嘴里说得很好,觉得老师的话有道理,可是行动上仍然改不过来,还是处处想着孩子,吃的穿的玩的,都是林洁一个人独享,不让其他的家庭成员分享,更别说让其他的孩子分享。不过有一次却真正的受到了教育。那天,林洁奶奶送孩子入园,进入教室看到一些早来的孩子在自由结对看书,她就直奔书架前找寻,找了一圈又去孩子们的手中翻找,我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她已经在那边叫嚷开了:“这事林洁的书,还给我。”说着伸手去扯。可是拿那书的孩子不让,说:“这本书借我看看嘛。老师说过了,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只看自己的书只能看一本书。你看我的,我看你的,大家分享就能看好多书了。”这时旁边的几个家长也搭腔了,有批评林洁奶奶的,也有夸那孩子说得好的。看到林洁奶奶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很难下台的样子,我把她请到一边,让她细细品味那孩子的话是否有道理,推心置腹的进行一番交流后她的观念慢慢的有所转变。同时孩子也开始有了变化,每天入园不再腻在奶奶身边,变得的合群了,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图书了。

取得的成效:

由于本研究事先没有设立对比班,所取得成绩只能针对本班孩子的日常交往状况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小班一学年时间的共同努力,孩子们从缺少分享意识到初步形成再逐步增强,教室里打闹争抢的现象少了,团结互助的现象多了。很多孩子能自觉的把玩具、糖果请同伴分享;去旅游回来的孩子会递上一大叠照片询问我什么时候让同伴分享他的快乐;手工活动时不仅会轮流使用双面胶和工具而且能力强的孩子能主动帮助能力弱的等等。当然,每个孩子都有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家庭教育环境,短短的一年时间并不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较强的分享意识,还需要继续探索有效地教育途径,使得每个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学会分享,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良好心理品质形成打下的基础。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玩中学数 效在其中    下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