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构建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采取有效的师幼互动,对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有效师幼互动的策略。如: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提供友好互助的平台等,形成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使幼儿正确的掌握各种知识与自我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师幼互动;策略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师幼互动关系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并渐渐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课题。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以师幼接触为基础的双向人际交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师幼互动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不仅是以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为基轴的教育过程,而且是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过程。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它的这种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与幼儿思维的具体性、形象性所构成的突出矛盾,要求数学教育必须要采取师幼互动的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数学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与发展,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幼儿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幼儿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幼儿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幼儿学得好不好。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有效的师幼互动能让幼儿真正地做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构粗浅的数学知识,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大效能地实现《纲要》提出的多元的教育目标。可见,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状况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二、建构主义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第一,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知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第三,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它是一套完整的理论,包括知识观、发展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等。其中儿童观、教师观以及对师幼关系的认识对新型师幼关系的构建有着重要启示。它对儿童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儿童观,使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有了新的定位与认识。即整体观、主体观和生态观。它的教师观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及其作用的彻底否定上。它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师幼互动的作用,用“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这话来解释再恰当不过了。这种不断抛球、接球的过程,把教师的角色称为“平等者中的首席” 。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时时激发师幼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三、当前数学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1.幼儿主体地位的缺失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师幼之间的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师幼互动的效果。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多为单方面的讲授或指令,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即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预定的数学教学目标,比较注重基础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引起有效的思考和反应有所忽视,致使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约束的被动地位,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和操作的愿望。限制了幼儿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在互动中其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既不能培养幼儿对思维过程进行反省的习惯和能力,也不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思维过程,不能充分体现幼儿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教师缺乏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敏锐洞察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情境中的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反应,果断进行恰当处理的一种心理素质,包括捕捉信息、果断决策的智慧,应势利导、巧妙点拨的智慧,随机应变,化解矛盾的智慧等等。但面对幼儿的奇思妙想,节外生枝,一些教师眼花缭乱,穷于招架。有时虽然能感受到幼儿的聪明才智,但不知该如何应对,只能装聋作哑。许多教师因为缺乏教育机智而失去了和幼儿互动的最佳时机。例如,某教师在组织中班幼儿进行排序的活动中,按照预定计划,打算先引导幼儿按顺序观察幼儿园边上的7朵花(如大花、小花、桃花等),从而使幼儿对顺序获得比较完整的印象。可幼儿对老师引导的主题比如大花、小花并不感兴趣,而是对花的瓣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争着抢着去摸花瓣,甚至几个小朋友围起来探究花的瓣数。这位教师面对这突发事件,硬是按自己的预定计划进行。没有随机应变的果断采取措施,也没有给予合适而稳妥地处理方式。3.忽视幼儿的认知特点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认知学习特点,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灌输给幼儿;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幼儿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幼儿的生活脱节,削弱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的信心。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四、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谈,耐心倾听、仔细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点明了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承担的角色。师幼互动的过程既是教师职能发挥地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幼儿共同成长的过程。“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形象地指出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就应该像抛球、接球的过程一样,这是根据情况以不同方式不断回应对方的、充满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回应幼儿,与幼儿建立起一种积极有效的互动,才能调动幼儿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思维,为幼儿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主体性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平等性对话,注重对话环节的融会贯通,加强师幼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创设多样的“提问性情境”、“故事型情境”、“生活经验型情境”和“开放性问题”以及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不断思考、主动探索,帮助幼儿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培养幼儿的反思、合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1)提问性情境,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当中发生的,如果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时,如果教师能够适时的、巧妙的采用这一情境,让幼儿与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互动,那么就能有效的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例如:小班幼儿使用卡片认识3以内的数字,露出十分没劲的神情,认为一点都不好玩。教师借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数字宝宝要大变身了。看看能变成什么?”说完只见幼儿立刻兴致勃勃地操作起材料,高兴地说:“看,数字1像铅笔!”等等。这就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幼儿通过积极的富有创意的自主操作,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知识。(2)故事性情境即幼儿总是抵挡不住故事的诱惑,他们会情不自禁深陷与故事的情境之中。教师可以采取在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当中,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及年龄的特征创编一定的故事型情境,让幼儿在有趣的故事当中,萌发学习的欲望。例如:例如:在大班活动《复习8以内各数的组成》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创编了故事《小袋鼠找家》:在小袋鼠找家这一过程当中,会出现许多的困难,幼儿必须帮助小袋鼠顺利地找到家。就这样,在一个个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幼儿复习了各数的组合形式、分解形式及相邻关系等等,也在游戏当中锻炼了他们的有意记忆。事实证明采用故事情境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构建起和谐愉悦的教学互动氛围,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3)生活经验性情境即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创设与幼儿生活经验有关的情境,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周围,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大班幼儿学习“立体空间”时,一开始,孩子们对各种立方体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无法与材料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师适时提出了“大家都来当建筑师”的建议,得到了幼儿一致赞同。于是,幼儿高兴地操作起材料来。教师则把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不但认识了一些立方体,而且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不仅要了解数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还应结合《纲要》精神和先进教育理念琢磨;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科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通过有效数学操作材料,分阶段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实践水平。在整理、反思案例中成长。把理论渗透到真实的情景和过程中,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信息,建构、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才能提高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才能机敏灵活地教育幼儿,从容镇定地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偶发事件。3.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幼儿当前认知水平,依照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性确定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既要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无论任务难度过高或过低,幼儿都不会对课程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应该考虑充分。备课,更多的是需要“备孩子”,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无论是制定目标、环节还是提问,都应遵循“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解决问题水平上的“最近发展区”, 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育方法不同,提高能力程度相同的教学目标。更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应给予需要帮助的幼儿及时、准确、适宜的指导。组织幼儿进行“再创造”式的探究性学习,让幼儿深入探究,让“最近发展区”成为幼儿数学学习的兴奋点。4.提供友好互助的互动平台,帮助幼儿学习的提高在《纲要》当中指出教师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导者和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友互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在适时的时间和空间加以介入,在活动中提供隐性指导,创设条件引发幼儿之间的真正互动。例如:在引导大班幼儿运用《送动物回家》的桌面材料操作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习分类、集合等的概念。在这个活动当中,幼儿的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当然得出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于是幼儿便开始有了十分有价值的交流互动活动:乐乐说:“你看!我的娃娃家房间里住了3只鸭妈妈和3只鸭宝宝,一共住了6只鸭”,而站在一旁的大大说:“我的娃娃家里住着8只一样大的小动物呢,我的娃娃家比你的大,小动物又比你多!”听到此时,教师除了给两个小朋友赞扬以外,还应给他们更多的帮助。于是,又给了他们每人一个“娃娃家”,鼓励他们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于是幼儿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又开始了。总之,在整个活动当中,他们的情绪是愉快的、积极的,同时也在互动当中,幼儿对数学的概念进行了消化和理解。而作为教师,也维护了这个互助的平台,让幼儿在宽松、和谐、友好互助的平台当中学习。 教师要随时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幼儿的需求去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与环境互动,在互动中积累经验,体验成长的乐趣。教师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去发现事物中有趣的数量关系,促进幼儿数学知识的建构。5.创设开放式的互动空间,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应创设开放式的互动空间,让幼儿在亲身感知、主动探索的操作过程中学习和构建数学知识,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如:利用七巧板,让大班幼儿拼三角形等图形时,教师要求幼儿用两块、三块甚至多块七巧板来拼合,同时,看谁想出来的方法多。幼儿在摆弄、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反复地观察、求异、再观察、再求异,促使幼儿改变原有的组合,进行新的尝试,从而使思维更具独特性。总之,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构建有效的师幼互动,不仅能使幼儿积累数学方面的感性经验,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能促进幼儿的逻辑思维发展。通过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与愿望,让幼儿在尝试中学会建构、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1]方志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研究,2006, (2):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37.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的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9-90.[4]杨俊丽.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7. 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点燃孩子“兴趣”的火花    下一篇:让家乡的自然、文化资源走进孩子心中 优秀论文选登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