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论学习型学校的组织文化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5-11-3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  作为一种前沿的管理理念,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学习型学校的基本理念和实践出发,通过对学习型学校文化概念的分析,提出了学习型学校文化的基本特征。并指出,学校组织文化特殊性是有效构建学习型学校的一个主要前提。

  [Abstract]: The theory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exert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management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 The paper conceptualizes  the learning school ,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learning school and analy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school . In conclusion , it suggests that the particularity of school culture is the premise  to build a learning school.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学校 组织文化[Key words]: Learning   organization     Learning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二战以来,世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形式的组织都卷入一场以速度的较量为主要特征的赛跑中,这场竞赛时刻考验着组织在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于是,管理领域各种新理念层出不穷,期望从不同的角度来寻找提高变革环境下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学习型组织理论独具匠心,从组织学习的速度与客观环境变化速度的比较中来揭示了组织学习能力的重大现实意义,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习型组织理论焕发的活力也引起了学校管理者的兴趣,并纷纷把该理论引入到学校管理中,并提出了学习型学校的概念。然而,学习型学校毕竟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一种迁移性研究,其组织特性显然不同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诞生的企业组织。因此,在迁移研究的过程中,对一些假设、概念或判断做出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组织文化是组织性质差异的一个重要变量,也是影响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学校领域适应程度的主要因素。学习型学校即有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的共性,又有其作为一个教学单位的特性。对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的阐述,对于提高建设学习型学校的成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学习型学校:背景、理念与实践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是全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普遍难题,这一难题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期望,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之一。在教育领域外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人力资本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战略地位的凸现给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特别 是基础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界共同关心的一个战略性问题。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放在直接影响美国国际地位高低、国际竞争成败的高度来考虑,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各界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对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即“重建学习体系”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之后,基础教育的质量问题引起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美国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中纷纷设立了专门的质量委员会,指导本地区的教育质量活动。80年代末、90年代初,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在前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发布了两份指导全美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两个文件都对如何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给予了必要的关注,这一举措,充分表明了美国政府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教育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

  对教育质量的关注不仅仅是政府部门,随着教育财政渠道的多元化和教育管理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在面对教育财政支出不断上涨,而教育质量反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时,公众参与教育改革呼声和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来自学校、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面临者巨大的挑战。有学者预料:以多方力量共同治理为特征,以教育质量的提升为改革核心的新公共教育管理时代已经到来。

  学校层面改革和创新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也显得更加迫切。学校也因此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改革,如 “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有效学校运动”、“学校重构运动”等,期望通过这些努力来促使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十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出版,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确立。随后的几年,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实践中有效的缓解了企业组织在面对一些管理难题的压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于是,许多组织纷纷把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引入到各自的领域,希望以此获得相同的结果,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这对于正处于“重构运动”中的学校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学习型学校的理念随之兴起,随着实践的深入,一些国家也开始推行了这项革新计划,建设学习型学校的问题一时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

  关于学习型学校的确切内涵,至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阐述。学习型学校的研究者更多的是通过对学习型学校应然性的探讨来描绘其基本的轮廓。英国学者Southworth在1994年发表的名为《学习型学校》的论文指出学习型学校应当具备下列特征:①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②教师应不断学习;③鼓励教师和其它同事合作或相互学习;④学校是学习系统的组织;⑤学校领导者是学习的领导者。[1]在文中,Southworth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习型学校的根本,学校是否能够持续的关注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校教育质量和效能的高低的关键。为此,学校教学人员应当注重改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易于被学生的掌握,促进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能。为此,教师也要善于学习,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包括学习课外理论知识和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审视过程中进行经验总结,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另外,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放弃传统的个体学习方式,而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共享更多的教学经验和学习文化。最后,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首先必须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其次是要改善营造学习的氛围,创建有利于组织成员进行学习的组织文化。2001年彼得。圣吉出版了《学习型学校》一书,在该书中彼得。圣吉认为传统教育的模式是在传承工业时代的“组织机械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重视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和标准化。这种教育模式认为:学生都是有缺陷的,必须由学校来加以修正;并且每个人都用相同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教室,不是在这个世界;学校由专家来经营,这些专家会掌握状况;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本来就是零碎的知识;学习主要是个人的事,通过竞争则可以加速学习。而《学习型学校》则针对上述的缺点,以“如果学校能以持续的、系统的概念,而非机械系统的观点来组织,会有什么结果? ”[2]为议题,积极推动教室、学校、社区在创造学习型学校过程中的交互影响,来确立共同愿景,发展能力,提高学校的综合效能。彼得。圣吉指出,教育组织在建立共同愿景、愿景分享以及学习如何改变既定的心智模式方面,应当比企业组织更有效。并最后表明,美国许多学校都已开始将系统思考的概念,应用到学校的管理和课程的规划上面,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在实践领域,学习型学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兴起。例如,美国“重建学校方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的教育部依据《2000年:学习框架报告书所推动重建学校计划的部分学校“加速学校计划”,以及英国“增进学校标准方案”,其中部分个案是讨论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建构学习型学校。[3]

  本文认为,学习型学校是一个勇于创新、尝试改变、持续发展的学校。在学习型学校中,人人都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并能通过各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与措施,促进学校成员的学习成效,进而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与效能,实现学校的种种愿景。其要素包括学校中的所有成员,以及有这些成员组成的各级教学和管理的团队。创建学习型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校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增强适应和变革的能力,用系统思维来寻找并有效的解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提高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效能。

  二、学习型学校的组织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组织文化的研究引起了管理学界的重视,并在短短的二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组织文化的主要倡导者沙因在组织文化的研究中提出了组织文化的三个层次:最深层的是潜在的基本假设,包括潜意识和一些公认的概念、判断和观念;处于中间层次的是被组织成员拥护的价值观,表现在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的哲学理念中;最后是表层的组织结构、组织过程以及组织行为等外显的、易于观察的组织要素。[4] 组织行为学家罗宾斯认为“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5]圣吉认为,文化是一项能将潜意识“程序化”的因素。“如果你是在一个有阶级意识或种族歧视的社会中长大,你对人的看法和与人互动的方式,将与不具此类偏颇观念的社会中长大者完全不同。” [6]而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是 “一个有自己哲学的组织,它在预期、应对和反应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7]

  在学校领域,目前并没有关于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的深入研究,更没有提出明确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种具有学习型组织特点的组织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通过长期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他体现在学校组织的基本理念、价值观、规章制度、学校发展目标和思路、学校的组织结构、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之中。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学校内弥漫着学习和创新的氛围。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教师之间的“手工作坊”式的工作联系、校长和教师之间的管理分化逐渐被相互之间的学习所替代。学校全体成员将学习的心态和行为贯穿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活动中,不断创造、分享新的知识,推动学校的发展。

  就物质文化层面而言,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的主要特征乃是在学校中能有完善的学习环境、设施以及易于学习的组织结构,以提供成员从事学习的活动,同时能提供适当的诱因,对于自我学习积极者、在促进他人的学习上有所贡献者或能将学习成果回馈于实际工作并提升学校教学或管理效能的行为给予奖励,强化其学习行为。就制度文化层面而言,学习型学校的主要特征乃是具有完善的训练、学习系统,以及其他各种促进学校成员成长的渠道,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职员工的专业成长。当前我国中小学最迫切的是要完善学习、培训和进修制度,能够根据学校成员的学习需求,来对学习的课程、时数、地点、方式、人员及进度等做出专业的规划和安排,并保证计划的实施,且能不断反省学习的成效是否已达成预期目标。就精神文化层面而言,是指学校成员具有追求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热望,同时成员间能彼此密切交流互动、相互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包括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及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对外公共关系。此外,学校也应当紧密的与整个社会环境相结合,真正溶入到外在环境中,成为学习型社会环境中一个实体。

  三、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的特征(一)、学习型学校文化是一种倡导不断学习的文化。在学习型学校中,全体成员、团队和组织的高效学习是其最本质的特点和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在学习型学校中,学生和教职员工共享着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并在这一观念的支持下,能够以更加长远的系统思维来规划和评价自身的学习,而不是局限于眼前的学习过程;能够不断改进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综合效能,而不是受制于片面的学业成绩;学习型学校中的团队或组织通过快速的学习,能够敏捷的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持续竞争的优势。因此,在学习成为组织成员、学校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动力时,学校的文化必须对这种常规性的活动及其结果做出提炼,来更好的规范学习活动。

  (二)、学习型学校文化是一种协作文化。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把团队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修炼”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揭示了学习型文化在学习型组织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哈格里斯夫认为,学校需要的是一种自愿的而不是强迫的合作文化,这种学校文化是“由教师和学校所面临的挑战而产生的有机的合作模式,而不应当退化为一系列以规则为基础的毫无意义、内容空泛的常规工作。”[8]这种合作模式以小组合作学习、教法研讨、学习共同体、家校合作等不同的形式在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学校各个团队、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区之间。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而言,这样的协作过程对教师、学生、校长、家长和社区而言,都将是一个观念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挑战。学习型学校的设计者迫切需要在学校改革过程中不断营造共享的协作文化,以提高学习型学校全体成员的行动学习能力。

  (三)、学习型学校文化是一种共享文化。共享的各种经历和叙事方式是任何组织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中组织成员共享的意愿是组织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点在专业化的组织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性机构的地位正在不断加强。而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组织,学习型学校需要鼓励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不是相互隔离的个人努力,需要采取有效的知识管理手段将个体成员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组织范围里快速的传播,使得个人的知识能够在组织范围里被广泛的分享,从而促进个体的“私有”知识向组织的“公共”知识转移,不断丰富组织知识库的内容,提升组织的应变能力。这一方面要求学校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来固化这一知识转化的程序,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在组织文化的内容中增加共享这一纬度,使组织成员突破“个人的知识财产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并以此来获得收益和增强核心竞争力”[9]的狭隘心智模式,以一个开放、谦逊、容纳的胸怀来贡献自己的知识,共享他人的知识,在与组织及其他成员的互动过程中实现个体和组织的共同成长。

  (四)、学习型学校文化是一种反思文化。反思是学习型组织中的个体、团队和组织发展的一个有力推动器。在学习型学校中,习惯性的反思要求学校的全体成员在遇到困难或疑惑时,不能“归罪于外”,把责备的矛头指向他人或学校的其他部门,而是将“镜子面向自己”,通过反思自己在系统中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来审视并改进自身的不足。在传统的学校中,反思更多是以一种个人学习的方式存在于部分教师、学生或学校管理者的行为中,并没有成为全体组织成员共享的思维方式。团队和组织层面的反思也基本上由团队或组织中的领袖来自上而下的推行,这样的反思行为在组织中是随即的,充满了不确定性,毕竟,在变革缓慢的传统学校制度框架下,学校领导者的反思精神只能更多的被期待而不是被执行。在学习型学校的组织文化中,反思成为组织成员和各种团队的经常性活动,渗透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机构的运作过程中。学校组织中的成员通过反思来加快学习和成长的步伐,而学校以及其中的团队则能够通过反思学习,来不断提高对客观环境的应变能力。

  (五)、学习型学校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不断变革、不断创新。也就的说,当面对急剧变化内外环境和不确定性时,组织能够通过创新的途径,以迅速的变革来应对挑战。学习型学校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不断创新的方式存在和发展。在学习型学校的组织文化中,创新成为了全体组织成员的基本“心智模式”,组织、团队和组织成员分别通过开放的渠道与有开放的心态,来以不断变革的思维方式来观察问题,以创新的方式提高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技能、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校管理人员能够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引进新的管理理念,革新学校的管理流程,提升学校管理的效能。

  (六)、学习型学校文化是一种民主平等文化。传统的学校是一种权威型的学校,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通过权威的分配来维持学校的运作。在这种传统的学校组织中,从学生和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而言,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代言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拥有崇高的权威。在学校和教师的潜意识中,学生都是缺乏自主性和个性的孩子,他们丝毫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地遵从学校和教师的指导。学习型学校理念通过对学习这一概念外延的扩展,让学校和教师都认识到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还是应当是教师学习的伙伴和对象。学习型学校通过倡导民主平等的组织文化来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他们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认知的传统心智模式,使学习型学校在民主平等的校园氛围中成为“一种促进师生交往的教育组织模式”。[10]

  (七)、学习型学校文化是一种宽容文化。学习型学校如果仅仅倡导民主平等是不够的,还需要宽容来协调民主平等基础之上的差异。需要明确的是,在学习型学校中,任何形式的学习在本质上都是不断尝试、不断提高的过程,各种错误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校组织中的不同成员在学习中认识、改进错误的速度和程度也将因人而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迥异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工业生产线山规格一致、整齐划一的产品,教师需要容忍甚至学会欣赏这些差异,并给予学生尝试错误的机会,让学生在原来的经验基础上建构和完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在教师之间的知识和经验的共享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用包容的心态来面对他人的个人知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校管理者更加需要在日常的管理中以身作则,以包容的心态来倾听来自各方的声音,以开阔的胸襟来为教师提供一个自由成长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当前,学习型组织理论最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后,各类组织竞相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口号使得该理论出现了泛化的倾向。然而,到目前为之,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成效却并不明显,这种强烈的对比需要学习型组织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深入的反思学习型组织的真谛,以及运用该理论在不同的组织中进行迁移性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变量差异,组织文化就是其中的主要变量之一,它决定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于学校组织时的特殊性。因此,对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特殊性的考量构成了学习型学校研究的基本前提,也是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型学校建设成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1] Southworth. (1994) 'The learning school', in Ribbin, P. & Burridge, E.(Eds.)Improving Education: Promoting quality in schools. London: Cassell.

  [2] 《学习型学校》,彼得·圣吉等著,杨振富译,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版。

  [3] 胡振坤。学习型学校的理念与建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3;(4)。 …)[4] Edgar Schein.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leadership . second edition Jsssey-basspublishers,San Francisco.1999:17[5]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P522.

  [6][7] 胡昱: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学习型的组织文化,中外企业文化 [J],2004(8):6[8] 达林著,范国睿主译:《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9] Rosile, G.A. and Boje, D.M. (1996, “Pedagogy for the postmodern management classroom: greenback company”, in Boje, D.M., Gephart, R.P. Jr and Thatchenkery, T.J. (Eds), Postmoder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Theory, Sage, Thousand Oaks, CA, pp. 225-50.

  [10]学习型学校:一种促进师生交往的教育组织模式夏新斌雷鸣强《教育科学》2002.2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下一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