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高效课堂之“三要”“三不 ”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01-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高效课堂之“三要”

  1.要熟练把握教材。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根本。多次听课过程中,发现老师们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年长的老师往往能极好地把握教材,清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都很强,效率也相对高些;年轻教师则大多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不清楚教学的目的及重难点所在。

  许多课上,虽然课的设计思路较好,符合教学策略,且不乏新意,但教师驾驭课堂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具体体现在:不知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目标不清晰,重难点不明确。仿佛盲人摸象,只看得见局部,看不到教学的整体。许多老师站在台上,都是照着教学策略将整个过程走了下来。但究竟每一步应该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心里并不清楚。

  这种现象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上,轻则不敢发言,不敢对学生的表现及课堂的生成作出任何评价,重则表现出老师自身的稀里糊涂。一个例题轻轻浅浅地处理完,究竟应该注意什么,可学的知识点、智能开发点在哪,教师并不清楚。

  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来看,对教材不熟悉的人,特别不能教数学。因为数学的知识性、系统性、联系性都比其他学科要强。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其一也所知甚少,那么,这样的老师,即使再懂得策略,课堂也将是不高效的。因为他们没能体会出教学的魂来。

  所以,在当下,教师专业发展大面积铺开,课堂教学活动日益频繁的时代,除了督促教师多读书、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外,年轻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熟悉,还应该是第一课内容。补好解读教材的课,准确熟悉深刻地把握教材,是一位教师教学的基本功。

  关于教材教参的内容,比如某一单元某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不能不以为然,以为此类内容过于浅显。现在想来,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对教材的把握教参的解读,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如果基本的东西把握不住,谈何高效课堂?

  2.心中要有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可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过多地考虑教材的特点,教法的选择,步骤的安排,却极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体差异。表现在课堂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课堂过于理性、严密,缺乏一些感性的、能打动孩子的东西,比如恰当的评价、柔和的激励等等。这样的课往往会成为教师个人智慧的显示,学生却并一定能参与进来,或者说孩子的身心并没有受到教师或是学科知识的熏陶,远离于课堂之外。出现这种境况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身心需求考虑过少,教学没有真正从学生出发,没有找到切合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激发出学生内在的兴致,因而,这样的课堂看似精彩,实则无效。

  不关注学生的另一表现,是不会管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乱叫乱嚷,教师不置可否,既不组织也不管理,课堂乱成了一锅粥,老师还自顾自地上课,这样的课堂,明显也是低效的。

  真正的精彩源于学生,课堂的生命力也来自学生。只有教师与学生真正互动起来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坐在台下听课,再一次清醒地意识到: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心中没有学生,不了解学生知识基础与心理需求的教师,不会上出好课来。

  3.课堂要有温度

  或许是因为面对自己的学生,或许是因为达标课比较接近于家常课,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一种“常态”,即平静、平淡、平常的姿态。这样也未尝不可,但许多课堂上共同的平静与冷漠,引发了我的感想。

  真实的课堂上,教师是否需要投入激情?是否需要投入一点自己的热情?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课堂是面对人的课堂,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真实的灵动的心。如果没有了热情与激情,课堂上还能留下什么呢?

  我听到了一节非常有特色的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的设计与众不同,先由激疑引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面积公式,再回应最初的疑问,解决现实的问题。应用公式的环节设计也相当有特色,每一题都不同凡响,可以看出老师具有深厚的教育教学功底。

  就是这样一节课,教师上出来却相当地冷――缺少应有的温度。虽然数学课堂讲究的是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但这位老师的表现似乎又过于冷静与理性了。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极少,激励学生的时候也罕见,一节课下来,学生倒是领会了教材或是知识本身的魅力,但是对于教师,却一点感觉没有。

  对生动活泼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是过于冷酷了。数学味道十足,但引领他们的那个人缺乏应有的热情,或者说,课堂缺乏应有的温度。对学生和听课者来说,这样的课是只见骨骼不见肉,没有多少美感可言。

  可见,课堂要有温度,而且要有适宜于学生的温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敞开自己的心灵,真正达到与知识与他人对话的境界。

  真正高效的课堂,应该是能温暖学生心灵的课堂。

  二。高效课堂之“三不”

  1.情境不是越多越好。

  可能是受教学策略的影响,几乎所有的课上都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这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教师误解了情境的价值,将它应用得过于牵强。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口算除法,创设了“带学生去旅游”的情境,整节课都在旅游过程中,及至最后,让学生们说出“饿了、渴了、累了”等感受,再联系到做题。如此这般绕圈子,除了哄着学生看一番热闹,教会了他们造假之外,正面的影响甚少。所以说,情境的应用重在恰当,并非越多越好。

  2.错误并非越少越好。

  听过许多公开课、比赛课,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上整洁无暇,一点问题都没有,学生身上什么错误也不出,整个课堂,按照老师设计的招数走了下来,感觉很顺滑,但同时也感觉毫无生命力。这次听达标课遇到了更多类似的情景,不少老师的课堂因为缺少错误与问题,而缺失了生命力。试想,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无论学习什么知识,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些许障碍,认识上一定会存在某些问题,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如果一切问题都没有了,“你们都解答得很好”,那还用老师教什么?还上这节课干什么?其实,错误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只有暴露出错误,我们才能顺藤摸瓜,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主要困惑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课件不是非用不可。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势。本次达标活动中,几乎每一节课上都用到了课件,这一点值得欣喜。但有些教师也因此步入了另一个误区。比如,此次听课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一位教师的课件突然打不开,无法再用。我们建议他继续上下去,因为课堂刚刚进行了十几分钟,不能因为课件耽误了孩子。可无论怎么劝说,那位教师一直没能继续他的课堂,理由是:很多内容在课件上,没有课件,无法上课。想想看,平时的课堂上,我们用课件了吗?一枝粉笔一张嘴的状况,我们坚持了多少年?没有课件就真的无法上课了吗?凡事不可走极端,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已,离了它,课堂应该也能够精彩。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效课堂”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策略    下一篇: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