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新时期教育改革初探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09-2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教育不再是政府的主观意愿,而是全体国民的共同意愿。城镇化改革基本国策的实施,对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如何把挑战变成机遇,是教育须面对的。配合城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因而教育人要具有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对以县际为主的教育而言,需要从改革这个角度进行深化和安排。教育维系着社会的稳定,稳定需要综合配套改革维系。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行为,需要教育人顾全大局、统筹兼顾,需要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需要教育人耐心坚守,需要顶层设计和创立操作体系,突破管理体制的局限,调动教育人的参与热情。教育人的主人翁责任感是教育向前发展的必要基石,情感投入是改革成功的必要要件,只有教育人心甘情愿的工作,在坚守中实现不同,教育才会不断完善。不断进取,克服各种束缚,为教育焕发活力而不断奋斗。以发展向前的眼光,具有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心怀发展,牢固掌握教育的话语权,从而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梦想。

  一、拓展视野,从系统的角度看教育

  教育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密切联系,各种改革的创新离不开教育,成功的教育是共同的意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肩负着重大使命。如何完成这一使命,需要教育人不懈奋斗和坚守,需要教育人有时代弄潮儿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投入到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加强学校管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立足于学校管理的正规化、法治化,现代化建设,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谋化,制定预先性、可操作性、可量化的方案,待问题出现时,提供法律支撑,不断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使管理有章可循。部分学校平时不注重法治建设,当出现问题时,才制定针对性很强的方案,无端增加管理成本,人为制造内耗。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应该是这样,在学年初对学校的各种制度进行审视,对不适的规章进行完善,而不是在学校管理中途进行改变。克服学校管理的惰性,加强其主动性,让学校管理充满创新。树立服务思想和服务意识,确立服务观念,改变服务态度,关心师生生命状态,明白学校工作即是服务,把服务纳入学校的系统建设,使所有工作都围绕学生成长,用服务这个杠杆撬动工作这个整体。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要积极主动围绕发展,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为本地区的学校发展进行筹化,配套城镇化改革,培育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发挥学校应有的功能。政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教育则为经济的发展护航,提供人才支撑。因而教育人要拓展视野,要具有远见,要把自己放入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中,胸怀全局,以小我成就大我。用系统论来整合资源,用愿景、价值观、聆听、目标引领,用教育的内涵发展促进质量体系的构建,用沟通、民主加强政策环境建设,办好教育,着眼未来,促进教育向前。系统的观点微妙而潜默移化地影响和渗透组织学习实践,提高知识管理,须面对协作,用各种工具、方法帮助协作,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释放教育的正能量,配套城镇改革不断加强教育建设,实现教育的社会责任。

  二、突破教育瓶颈,实现改革深化

  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着突破,教育也不例外。克服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的使命和责任,需要广大学校管理者感悟和反省。改变素质教育的各种误区,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功能,及现代技术的使用都需要探索和规范,对教育人进行培训,掌握现代信息是学校管理者的基本功。深层的教育改革,需要对上层建筑重新设计。教育观念、教育理想、管理的创新、课堂教学、教育风格等都需要深入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每个教育人素养提高。学校要有文化氛围,其理想、观念无不体现学校的愿景。端正的态度,优良的作风,课堂教学的优化都需要精细的、细腻的管理。管理者需时时激发热情,想象力,承担风险的勇气、耐心、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这需要有转化力的人际关系,确立帮助人成长的深层次体悟,学会相互倾听,对成长交流对话,让管理双方相互接受。在教育中实现教育的优化,在突破中找到路径,在探索和实践中发现,在反思中实现升华,在总结中找寻规律,在进取中吸取营养,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治学目的。遵循教育现律,克服思维定势,坚持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坚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立足于优化课堂,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变革,克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习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工作,是学习者和指导顾问的关系。提高声音的分贝,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规划和决策过程的作用,这有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须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以系统思考为基础的教育体系。用愿景、价值观激励、影响学生,加强对学生及时评价、导行,使学生向学校所需要的方向前行,生成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学有所得离开学校。学校要坚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在长期的坚守中才能实现教育理想。不断改进广大教育管理者的世界观和教育思想,用辩证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学校这个局部看教育这个整体,注重分类到注重整合,注重个体到注重相互作用和关联,注重观察者外部关系到注重包括观察者在内的关系。追求教育的优化,实现受教育者的认知、行为等不断改变和拓展,定格教育者人生理想,走出属于教育人自己的路。

  教育在于克服功利色彩,耐得住寂寞,克服各种物欲的诱惑,静下心来谋事。在各种观念的碰撞中实现教育理想,在教育摆渡中获得幸福和快乐。

  三、标本兼治,构建育人土壤

  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万能的时代。教育这片土地,不但需要提高教育工作者待遇条件,还有待于对管理的机制,体制进行创新,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若不进行改革,教育不会成为沃土。教师是这片土地的耕种者,如何使耕种者乐于耕种是教育管理者的责任,须认真对待。首先,应大力提倡构建先进的氛围,培育争先的土壤,这需要实至名归。现实生活有很多无奈,部分教育人平时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必然导致投机取巧者欢的结局,长此以往,学校形象必定受损。针对这种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夯实基础,杜绝各种不利于教育机构的行为。从宏观和微观机制入手,科学地制定方案,通过实践,总结形成规律,指导学校的发展。其次选好学校的校长,建立健全考评、晋升机制,调动管理者的激情,促进管理者主动管理,协调干群关系,构建学校品牌,在学校的形象建设中,以成果吸引人,为教育发展作出学校应有的努力。再次,聘任制的实施中,由于受指标、限额的制约,高级指标较少或根本没有,对于获得中级职称的人来说,没有了动力,必然给学校工作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克服‘比得’现象,须建立晋升机制。笔者认为。首先,高、中指标应向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倾斜;其次,引入公务员那样的薪资管理,即在某个职位干满一定年限,工资、待遇等自动向上一个职级上浮,教育系统的员工在某个岗位干满一定年限,薪酬自动向上一个岗位薪酬上浮。一方面可使教师增收,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热情,也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对于从事或即将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而言,管理环境,生活境界,课堂生活,可支配收入,无不影响着他们的选择,这块土地的肥沃程度,决定着庄家的茂盛程度。增进教育人的感情和联系,靠的是信任、合作以及尊重。营造更有意义,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工作氛围,带来极大的业绩提升。什么时候,人们对工作感到有意义,对业务成果的影响也就大大提高了,从而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人们越是参与和投入自己的工作中,越是对其有承诺感,就越愿意应对工作中的困难。教育人生活的土壤,决定着教育成败,教育均衡不是等待可以换来,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培育。要克服择校这一恶疾,须使各种资源均衡,创建各方面力量对比相等的学校。从系统的角度进行管理设计,培育教育人扎根工作的土壤,提高教育绩效,实现教育理想。

  四、加强作风建设,实现人民顾盼

  作风归根结底是部门、单位首长的行为方式,体现在密切联系群众,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重要的问题。树立立党为公、恪尽职守,清廉办事,为本部门、本单位练内功,树形象,让人民群众感觉到这个单位切实为人民办实事,为自己工作创设条件,实现民众的期待。作风转变,不但要有作风观,还要有实效观。体现在开展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群众关心的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和归宿。要遵循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导培育人才的话语权。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行为,实现社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愿景。教育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通过环境,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成就学生,用教育智慧实现学生成长。若干年之后,你能培育的学生会否感念你,取决于你今天治学的态度。教育人要具有榜样作用,用示范、感召力影响和生成被教育者的能力。现阶段,干群关系不是那么和谐,干部缺乏奉献精神,只有要求略显苍白,不做实事的校长比比皆是,部分学校的校长实行“二、四”工作制,何为“二、四”工作制?即星期一下午到学校,星期五上午离校,星期五下午要办事找不到人。给人的感觉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改变这种状况,需加快组织创新,精减机构,使信息渠道畅通,事事有人办。创新组织形式,实现‘精兵简政’。笔者认为,实现机制、体制、制度的创新,以法治校,实现教育人之间的工作平等,体现学校管理的公平原则,改革组织形式,加强学校的法制环境建设。突破旧有的组织形式,实现精干高效的组织目的。学校的校长能否以身作则,要求教师做到的事,自己先做到,带领教职工提升业务素养,培育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组织。加强学术探讨,加大教育科研,构建科研强校的规范、制度,使创新成为可能。

  现代教育呼唤教育家办学,把爱作为工作的灵魂和指南。教育家具有开放的头脑、开放的胸怀、开放的意志,能从问题的局部看到整体,能从细小的事由看到整个工作环境,因而要培育大批教育家治学的氛围、体验和尝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梦想。

  会东县松坪乡中心小学 包德发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升教师素养    下一篇:试论学校校本研训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