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浅析当前家庭教育薄弱的成因及对策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6-12-2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经济也进入了一个飞跃发展的阶段。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结构也由农业转向于工业,乡村转向于城市,传统社会也转向于现代社会,人们也从封闭或半封闭中,转向于开放。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这些多元的价值观既反映了市场经济要求的平等、自由、竞争、公平、契约、利益的开放的现代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也有诸如身份、贵贱、等级、尊卑、特权封闭等传统的形态价值观,又有拜金、享乐的思潮。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讲,这些多元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冲击着课本所传授的传统教育思想,这些多元的价值观念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

    我们知道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学校教育有着专业的师资队伍,系统的教学计划,完善的教材体系,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地位的作用。而社会教育是一种氛围,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经说过,未来的人口素质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家庭,尤其是他们的父母,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父母的影响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然而,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的多元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流动人口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空巢家庭等现象都同时出现。人口也向城市集中,生活消费急剧膨胀,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孩子的父母的社会责任增大,社会交往增多,他们投身于社会的时间延长,与孩子的沟通时间相对减少,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孩子的生理成长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的连起码的生活需要都无暇顾及,更不用说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培养了。

这些孩子常常处在父母的高希望值与在家中的价值被弱化的矛盾中。孩子在家中,与家人共同相处的时间减少,家务劳动也日益减少,他们在家里只有自我为中心的学习生活,丧失了培养生活能力的机会,孩子在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与孤独中成长。

     在孩子的群体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也日益增多,据我校不完全统计,孩子双亲离异的现象就达到25%以上,父母长时间的在外地打工,孩子留守在家的达到50%以上。孩子们都希望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生活,他们都需要父母的关心,父母的疼爱,然而现实生活又迫使他们过早的独立。他们就这样常常与电视为伴,与网络为伴,孤独的度过自己的童年。

     这些孩子极易养成孤僻乖张暴戾的性格。据有关资料介绍:

     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先生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00%的孩子都羡慕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小伙伴,在精神方面被抛弃感强烈。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过失行为的占57%,有说谎行为的占35%,有偷窃行为的占7.4%,有攻击行为的占30.6%

    通过深入调研,心理学家游德良先生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掌握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对他们给予关爱已是刻不容缓。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做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

    从当今的家庭教育形势来看,隔代教育往往成了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主流。它有其他的特殊的地位和意义,爷爷婆婆常常在家,有时间照顾孩子,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也担当着接送孩子的责任。

但是隔代管理往往过分无微不至,出现溺爱孩子。由于年龄的悬殊,生活的经历不同,他们在沟通和交流上却存在着一定的障碍,隔代人不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都会成为他们交流的障碍。由于祖父母的年龄较大,他们常常会约束孩子的活动,包括健康的活动。这样也常常制约孩子创造性的发展,也制约着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致使孩子在孤独中生活,在孤独中寻找新的乐子和刺激。

     如何来解决薄弱的家庭教育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教先从家始。”孩子从小就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一离开学校就可能“一笔勾销”。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尤其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使家长尤其是代理家长能够系统地了解一些。增强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与孩子的交流,使家庭教育能够有的放矢。我们还帮助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子女的表率,父母的形象每天都是站在镜子前,家长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都会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记得一个五年级学生性情非常浮躁,上课有时就睡觉,情绪波动也很大,时不时与同学打架,显得很有暴力倾向。在与该生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的父亲长年在外地打工,回家的时间极少。母亲在家里视赌如命,常常很高要求孩子,但又没有时间管理孩子。他在日记中常常流露出对父母的反感,孩子的成绩很糟,甚至有厌学的心理。后来班主任与家长及时沟通,介绍了孩子的在学校的品德和学习状况,并从教师的角度和孩子的角度给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家长多留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家长也认识到了这不单单是自己玩的问题,这种行为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她后来与孩子敞开心扉的沟通,并改掉了赌博的爱好,还经常带孩子去书店,让孩子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孩子成绩渐渐有了提高。在母爱的温暖下,孩子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笔者在学校学生家长培训会上,也极力要求家长在外地打工时,应坚持每周给孩子打一次电话,并要孩子亲自接听,使孩子不要有一种孤独感。时刻感受到父母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加强家访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性。

    在现实的工作中,孩子2/3的时间在家里,孩子在家里的生活方式,品德行为到底如何,教师常常不太了解。这就需要家校常联系才能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家访作为一项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工作,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它可以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它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对有问题的学生跟家长商定定期联系,互通情况,随时督促教育,改变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依赖心理。

    三、开展活动,陶冶情操

    学校应多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倡导学生及学生家长积极参加。在我校的体育活动中,曾经就举办过这样的活动。孩子要与父母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胜利。活动很成功。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感受到一家人的团结协作,也使父母在活动中感受到孩子的成功,感受到孩子的聪明机智,会增加一家人的凝聚力,便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正常开展。

    当然除了学校之外,家庭也应该注意开展这样的亲子活动。利用孩子的假期,带孩子一起去踏青或长途的旅游,获取的同样的或更好的亲子效果。

    四、学校应建立立体化的家校联系网络。

   方便孩子与家长及时联系,可在放学之后为孩子开通“亲情电话”,使孩子及时能与家长沟通,家长也能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当然为了方便老师与家长联系还可与开通“师长电话”,让外出的家长于老师及时沟通联系,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老师可以与家长及时沟通解决。

    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开心灵的“疙瘩”。 学校利用心理健康课程,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疏通,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素质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五、农村学校的发展应探讨新的管理模式。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学校管理来讲,为了弥补当前家庭教育的种种缺陷,笔者认为,农村学校的发展也应该逐步走向于封闭式的住宿管理,让这样孩子的生活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他们穿着同样的制服,吃着同样的饭菜,他们享有同样的教师关爱,享有同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会因家庭的不同而生活不同,不会因父母的外出而感受不到父母的疼爱,不会因家里经济悬殊过大而自卑。

    孩子们会在同一样的蓝天里,各自发展着各自的潜能。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然学校还应注重对硬件的投入,应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在闲暇之余,他们打打球,看看书,在绿树林荫中偶尔传出悦耳的读书声,那更是另一番情趣。

    也许这样的管理会使孩子少一些社会知识,但更多的是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利大于弊。每周孩子回家一次,让孩子产生一种离间效应,享受的天伦之乐会让孩子更加珍惜。这种管理模式,会从不同的角度弥补一些家庭教育薄弱的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不单单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需要营造和谐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都来帮助孩子,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留守孩子处处得到亲人的爱,处处感到亲情,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做到“对症下药”    下一篇:从学校性格品味教师的责任美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