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给点阳光更灿烂——对中等生教育的认识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19-01-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所谓中等生,通常指那些学习上处于中等水平,而品行等方面又表现平平的学生。他们虽然不是很惹眼,也不刺眼,却是学生中的主体,占到了学生数的60%左右。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经常互相斗争,有时表现较好,有时表现不佳,不断向两头分化。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认真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规律,加强对中等生的引导,是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整体优化和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至关重要的大事。

  一、现状透视

  “中等生?老师好像跟不认识他们一样,只有在搞活动时才会想起他们”,“我常常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谈心、说说笑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老师给予他们的关注太少了”……优等生倍受重视,后进生倍受关怀,中等生无人理会。这是《山西日报》记者走访省城的几所中小学,发现的普遍存在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想来不外乎两个字“普通”。中等生既不像后进生那样,时不时搞出名堂让教师去收尾,也不像优秀生那样成绩出色讨人喜欢,处处为老师争光,为学校添彩。他们品行一般,成绩中等,作业按时完成,很少让老师操心,又难得为班级争光,就算有时冒出一点闪光点往往很快又泯然于众人。因而,长期以来,“抓两头,带中间”成了一些学校和教师的主要工作方法。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比较“保险”,可是大面积的中等生成了被疏忽的群体,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品质与学习成绩互为因果恶性发展,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从教育思想上看,忽视中等生的教育违背了面向全体的教育方针。任何班级,相对来说,“两头”总是少数,而大多数是中间状态的中等生。如果我们只集中精力“抓两头”而让“中间”靠“两头”来带动,这是明摆着是“只抓少数忽视和放弃大多数”。结果是抓了一点,而丢掉一片,只抓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忽视了教育的主流。从实际效果来看,班主任对“两头”有心,对“中间”无意,即使两头抓上去了,也难以把人多势大的“中间”带动。只有抓住“中间”,才能促“两头”,方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教育目标上看,教育的目标是塑造人,即通过教育,将一个个自然人塑造成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中等生如果长期得不到关注,中等生身上消极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这更不是我们的时代所要求的。

  二、成因探究

  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学校将教学质量视为生命,让学校和教师将教学成绩作为追求。在以升学为指挥棒的评价体系下,学校和教师为了提高优秀率和及格率,提高班级和学校的声誊,把注意力集中在优等生和后进生身上,搞提优补差,推行“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目的是优化那些好的同学,以应付各种竞赛考试,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尖端人才,为教师争得荣誉,为学校争光添彩;提高后进生,积极推行转差工作,以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中等生既没有学习上的优势,又大都安分守己,自然就难以引起学校和教师的关注。

  教育思想的偏差。长期以来,来自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和偏重智育评价体系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片面注重一个人的文化成绩,而对学生其它方面智能的开发和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关注较少。所以,对学习好的学生常表现出感情天平上的“倾斜”,习惯于给他们“锦上添花”;对学习后进的学生迫于评估压力,不能不热情关注。而中间的那些同学既不冒尖又不落后,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和给予耐心的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品德问题更是熟视无睹,教育方法简单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久而久之,无疑会阻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家庭教育的缺失。现在的家长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代,骨子里望子成龙的愿望非常强烈,但目光却总是盯在孩子的文化成绩上,对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未能进行有效的培养,甚至不屑一顾,致使孩子感受不到温暖与鼓励,久而久之,自己也给自己扣上了“我真的不如别人”的帽子,影响孩子的潜能发挥和健康成长。一些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能力缺乏明确、清醒的认识,盲目攀比,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使孩子疲于奔命,精神痛苦。由于目标不切实际,自身力量不足导致的失败,使他们愈发自卑、抑郁、苦闷,影响孩子向优等生转化。

  学生自身的因素。据调查:72%的中等生对自己的性格缺乏全面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忽视自身优势,只为自己的不足或短处自怨自艾。当他们发现与他人存在某些差距,如家境贫寒、生理缺陷、仪表不佳、出手寒酸、不善言辞等,便感到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况且,他们中一小部分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不愿努力完善自己的性格,加之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只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这些中等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不够重视和关心,对老师采取的“情感偏移”就会感到不满,老师的教育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三、策略探索

  1、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是党的教育方针,“人人成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柳斌同志说过,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唯其如此,素质教育方能深入展开。中等生是学校人数众多的一个群体,这批学生情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和教师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赏识每一个学生,改变以往以学习成绩为单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合理采用“进步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中等生。造就北大状元的李娜家长如是说“心态决定一切,关键是否赏识每一个学生。”从社会整体上看现状,尖端人才与社会低能者毕竟是极为少数,更多的是普通者创造的财富。教育者应当用整体的眼光看社会,用全局的眼光看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会赞赏,尊重差异,挖掘潜能,创造和谐。

  2、改变教育策略。实践已经证明,教师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如果偏向优等生,则中等生难适应,后进生更感茫然;如果偏向后进生,则中等生感到“吃不饱”,优等生觉得乏味。因此,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时,应符合中等生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实际,对每一个教育环节的设计都要有利于中等生的接受,从而减缓他们接受知识的坡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这样,既有利于面向学生的大多数,又可以使“两头”缩短适应性上的差距,通过老师事后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来弥补他们在大课堂中的不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改进教育方法。“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师要做有心人,给与他们热情的关注的同时,立足学生实际,走近学生心灵,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锻炼的机会,树立起自信心,激发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立足学生实际。中等生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思想基础较好但能力有限,想上进又上不去;二是缺乏远大理想,得过且过,甘居中游,与世无争;三是思想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对第一种情况的学生,要经常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优点和潜在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第二种情况的学生,要想方设法打破他们“甘居中游”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意给他们加“担子”,形成思想压力,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愿望,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毅力和意志。对第三种情况的学生,要教育他们认真改造世界观,明确学习目的,克服患得患失的思想。要帮助他们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和顽强的意志。

  走近学生心灵。传道先融情,育人先交心。魏书生老师说:心灵的大门不容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孩子心灵世界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心灵的沟通,才能碰出爱的火花,有爱就有教育。总体讲,中等生一般心细,善于察颜观色,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但中等生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和毅力。这部分“中等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教育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缺乏唱“主角”的机会,往往形成目标观念差、控制能力弱、从众意识强的消极心理。要疏导和转变这种消极的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心理换位,用“假如我是一个学生”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细心观察,全面了解中等生的优点和缺点,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理解与信任,用爱架起教育的桥梁,扬起激情的风帆。

  搭建“表现”平台。成功和“表现”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获得成功。中等生有丰富的思想、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亟待开发的各种潜能。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针对中等生也爱“表现”的天性,给他们搭建“表现”的舞台,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优化个性。同时,中等生通过“表现”,就会在同伴中实现良好的自我价值,他们渴望受到关注和“表现”的心理就会得到满足,并在自豪荣耀的基础上,树立自尊心,增强自豪感,不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逐步跻身于优秀生的行列。如可以开展“找优点”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也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可以改变班干部工作制,让全体学生轮流主持,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从而使“中等生”树立起自信心,积极进取,健康地向前发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只要沐浴阳光,同样灿烂。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下一篇:润物细无声——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