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所有梦想都开花 ——高中语文动态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领的策略探微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0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所有梦想都开花 ——高中语文动态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引领的策略探微

玉环县玉城中学 丁林琴

内容摘要: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学习的引领者”。综观高中的语文教学,大部分教师课堂设计比较传统,不大符合新形势下新课标的要求,所以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引领”的作用。本文首先比较分析了较为典型的传统和创新的两堂高中语文课,剖析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在“引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切实可行的策略研究和实践研究:问题点拨引领、情景设置引领、对话交流引领、以退求进引领等,通过自己课堂教学中生动的实践案例对“引领”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   动态性生成   引领  

   

语文能力  

 

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学习的引领者”。当前,从实际操作层面来分析,高中语文教学除了教材的变更,在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相当一部分从原来普通高中或初中转型到重点高中任教的语文教师延续了一贯的教学法,忽视对象的改变,套用原先教学的方法,这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生成和提高。

基于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认识,笔者以为,正确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引领之间的关系,真正将学生从被动的获取知识转化为主动的寻求能力提升,从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灵动的智慧,创设鲜活的课堂,探索一条适合高中语文教学之路,让所有梦想都开花,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教师引领二课例的思考

1.一堂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祝福》的教学:教师先导入,接着介绍时代背景;组织学生通读课文,以图标的方法理清思路;归结文章主旨,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破解以《祝福》为题的含义;对文章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描写进行分析;最后布置作业,课外要求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学习写作方法。

手段:

运用多媒体,出示背景,列出相关的图例,有关问题的“标准答案”,辅佐学生理解。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2. 一次“百课万人” 《米洛斯的维纳斯》创新教学观摩活动:

片断一:

师:现在同学们看到的这个雕像(幻灯片)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她美吗?让我们从绘画专业的角度来欣赏她,用专业的绘画语言来说说看,她美在哪里?

生1:她的线条很美,很流畅。

生2:她的面部很光滑、很圆润。

生3:她那S型的姿势很优美,富有流动感。

……

[评:让学生利用专业资源去寻找“美”,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专业知识与文本的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

片断二:

师:维纳斯的断臂给人的无限遐想跟中国山水画中追求的“虚实相生”是不谋而合的。

投影几幅山水画,让学生体会“虚实相生”(齐白石的《虾戏图》、《蛙声十里出山泉》)。

师:宋徽宗有一次出题考画家,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如果你是考生你怎么画?

……

师:很多文学作品在文章中或文末设置悬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项链》中,当路瓦栽夫人告诉玛蒂尔德夫人项链是假的时,小说却结束了,这样的结尾把绝妙的东西和深刻的内涵留给阅读者去思考和想象,达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

师:“维纳斯”的“残缺美”、中国画的“虚实相生”和文学的“空白艺术”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分组讨论:两组从专业角度谈启示,两组从文学欣赏、写作角度谈启示)

思考

课例1:从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法来判断,这应当是一堂符合教学流程,能取得一定效益的课。但是从优化语文教学,使之更加契合高中学生实际这一角度来分析,这一堂课显然有着一定的弊端。

首先,教师对课堂中的现象进行了提前的假设,将一些潜在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介的形式进行了固定,有意或无意识的将学生的答案进行了规范和统一,没有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发挥的空间。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其思维同样围绕教师课前预设内容来展开,忽视了将祥林嫂这一旧社会的典型形象放到现实生活进行探讨的环节,对于学生生成性语文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障碍。

再次,这一堂课课堂教学最后的成果就是让学生走进了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范畴,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忽视了高中学生的特性,其可圈可点之处并不太多。

课例2:在学生完成了对“残缺美”的欣赏后,教师又机智的把这一艺术规律引到绘画专业的“虚实相生”原则,通过向学生展示两幅“虚实相生”的作品,再设计让学生参与画一画《深山藏古寺》,引导学生在绘画领域再欣赏,再从绘画领域拓展到文学作品,从而使他们既能从作品出发,又能把想象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通过绘画与文学的交融体验,整合、生成新的审美观,使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能获得审美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力既来源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顺应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又符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我们学习的范例。而在这一成功的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之外更得益于教师在课堂内出色的引领,正是有了出色的引领,才成就了这样经典的课堂。

结论:

对上述课例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现有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深刻反思,如何创造一种更加适合高中学生、更能体现教学成效的语文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努力探究。

二、教师引领所存在的误区分析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上强调“生成”,而不是按照原来的计划“复制”出来的。相应地,也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走向“学习的引领者”。但是,审视当前的课堂,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得还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着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教师的引领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目前存在的典型误区有:

(一)、无效引领:

例: 一位教师在教《祝福》一文讲到祥林嫂这一人物的悲剧根源时问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她的人生悲剧?”当时在下的学生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是性格悲剧,有的说是她婆婆害的,有的说是当时她的命不好,她太迷信,由于当时是一堂公开课,而这个班级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授课老师看到学生的答案总是答不到他要的点子上,便开始引导:“祥林嫂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学生马上就跟上了:“她是一个悲惨的女人”“她是老六的妻子”“她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当一个学生说到她是一朵苦难的野百合时,这位教师竟然立刻接口,说起了野百合,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教师竟然利用多媒体放起了“野百合也有春天”这首歌,于是教室里面一片热闹,而本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变成了一次轻松的音乐会。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有价值的发言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自说自话”,教师没有顺着学生的发现及时地引领,而是在等待学生讲出“有用”的答案之后,继续执行所设计好的教案,这样的引领,课堂似乎热闹了,但这样的教学有效吗?老师这样的引领达到学生学习目标了吗?

(二)、强加式引领

例:一位教师讲到《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

生:“讽刺了她强烈的虚荣心,给我们以警示。”

师:“是什么样的虚荣心呢?”

生:“女人的虚荣心。”

师:“哪个阶级的女人呢?”

学生终于说道:“小资产阶级女人。”

教师此刻才满意的表扬学生答对了。

但听完这一小节后,给人的感觉就是别扭。学生的答案本应该值得肯定,但与教师提前预设的标准答案还有所不同,于是教师依然把自己提前的预设牵拉出来,强加给学生。真可谓“强扭的瓜不甜”。在我看来,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这样的引领真有种让人窒息的感觉。

总的说来,目前教师的引领存在问题表现为:

1、教学预设内容单一、空泛,重知识,轻能力;重预设,轻生成。

2、预定的引领措施未作考虑或考虑不周,措施不力;引领的随意性较大;引领时空洞笼统,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

3、引领的时机选择不当,造成课堂时间、可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浪费或失去价值。

三、教师引领策略探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语文教材很精彩,语文学习更精彩。教师要把握教材的主旨,拓展教材的弹性空间,为师生留有选择和创造的空间;教师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在亮点处引领,在冷场处引领,在迷茫处引领,在错误处引领,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一)预设之内的生成,点拨引领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

1.问题点拨引领

例:《雷雨》一文的教学

在讲完《雷雨》第一课时之后,学生对一剧中的人物关系已经十分清晰了,因此在准备分析人物形象的点上,我进行了充分的预设,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谈论人物形象,很明显大家对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感情特别感兴趣,对这一点我早就有准备。于是我就接着大家争论不休的话题说到:“既然大家都有理由,那么我们就分成两方进行辩论好吗?”“好”同学们的兴趣更高涨了。

生:“我认为没感情,不然他不会那么无情。”

生:“我认为有感情,不然他不会保留这以前的东西和生活习惯。”

生:“你们说的不对。根本就没有道理。”

……

除了这些最直观的东西,学生说不出太多内容,当双方争论快要成争吵时。我出马了

“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双方家庭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这之后的讨论大家显得的理性而成熟了,同学们懂得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了,不管最后有没有一个定论,每个同学在这样的讨论中都有了全新的体验,对人物有了新的认识。

2.情境设置引领

1)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 

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师应更多地充当向导,成为学生的同读者,成为引路人,成为可亲、可信的朋友。通过设计对话的情境,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以一种角色消解的方式走进学生,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学习之中,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的对话。

例:在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讲到典型环境时,我创设了师生对话情境,启发学生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作用:我首先让学生品读了文中有关写“贾府大门”、“荣禧堂”的文字,我又让学生观看了有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了“贾府大门”、“荣禧堂”等地方的豪华,显贵,接着我便说道:“多么豪华的外婆家呀,幼小的林黛玉从此将在这里生活,如果你是林黛玉来到这样的地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你会喜欢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作者要把“贾府大门”、“荣禧堂”写的那么详细呢?”这一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再现了课文情境,一方面使学生体悟出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

2)创设生生对话的情境。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教学也如此。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对其他人便是一种吸收。学生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将随学生个体间充分的对话而消失。在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后,我提出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喜欢林黛玉吗?”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体验,使语言文字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活”起来,在创作中升华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学会欣赏,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交流。

(二)意料之外的生成,选择引领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推进的。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况、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和生成的过程。

1.学生思维停顿时,教师以退求进引领

上完《江南的冬景》,我预设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故乡的季节的文章,当时正值晚秋冬初之季,我想这应是个好时机,于是我精心准备了一个作文教案。没想到跟学生说了要写一篇作文之后,听到的全是怨言,“又是作文,我不会写”,“什么秋天啊冬天呀,不知道就到外面去看看好了,有什么好写的”,“老套,没办法了,只好随便写一点了”,有的甚至什么也不说,开始趴在了桌子上,看来今天是无法展示我的精彩教案了,于是我放下教案本,说:“那你们想不想到外面去感受一下我们故乡的晚秋呢?”“想呀”,这下大家的精神一下就出来了,“去哪里,老师?”“现在去吗?”“是的,现在去,但老师有一个条件,就是出去的时候,大家必须眼睛多看看,耳朵多听听,脑子多想想。”“没问题!”大家的回答很是爽快,于是这堂本该在教室安静作文的课便在学校后面的山上热闹的度过了。可令我欣慰的是,第二天,48本作文本一本不落的全上交了,无论是写景的、议论的、叙事的都写的有模有样,此刻看着教案的我却为自己的突然决定感到骄傲。

2课堂脱离轨道时,教师借助积极面引领

高中里的一部分后进生有时候是惟恐天下不乱,最好在上课时候出现意外的事件,好看老师的洋相。此时,教师当课堂出现了与教学内容完全无关,课前根本无法预设的突发事件时,可借助其积极有效的一面,有效启发,为促进课堂生成服务。

: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品读《我的空中楼阁》的景致时,突然从窗外飞进一只蜜蜂,顿时,教室里一片嘈杂声,有的同学用书挡面,有的直往课桌方向躲避,有的女同学甚至尖叫起来。面对此情此景,我提高嗓门正色地说:“同学们,刚才你们把空中楼阁读得实在太美了,瞧,把窗外的蜜蜂也吸引到‘我们的楼阁’中来了呢?愿意通过齐读让小蜜蜂也分享这美丽楼阁吗?”学生半信半疑地看着我,但学生毕竟又回到了文本的朗读中,读着读着眼神越来越专注,似乎忘记了蜜蜂在头顶上可能对他们构成威胁的担忧,原本不愿读书的学生,此刻竟然入情入境地品读着。

在教学中,时常可以碰到这样突发的状况,这些小插曲如果教师不去注意,也不会很大影响教学效果,但如果处理好了,却能成为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成为无法预约的精彩。

除上述两点之外,教师在课堂中是否善于倾听,是否善于捕捉学生言行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闪光点,是否能很快地对学生的观点加以挖掘和提炼,是教师能否发挥好有效引领作用的重要条件。

总之,无论怎样组织教学,无论采取哪种手段引领,都要让问题产生在自然而然中,让课堂成为师生享受生命的地方,让学生体悟到人生的真谛、人情的意蕴、人世的沧桑。能够契合学生的实

际,让学生通过语文的生成性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四、教师引领的作用

1.动态生成性语文教学教师引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动态生成性教育是建立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上的一种更新和拓展,其关键在于都是扭转观念,而并不需要相应的物资等投入,且每个教师都可以操作,尤其在高中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施展的空间。根据本人的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

2.动态生成性语文教学教师引领在教学中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是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的,它的显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在此之前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积累,但往往表现为教师面对教学情境瞬间的反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我们将之称为“非预期性信息”。教师能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追溯思维的起因,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一起去讨论,一起去分享。一方面提高了课堂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能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由于生成性教育需要教师腾出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需要不断的提高把握事物的能力,便于从学生层面来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动态生成性语文教学教师引领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教师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引领,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特长,使不爱学习的学生开始喜欢学习,懂得学习,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学生今后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动态生成性教育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旧观念,教师的引领将语文教学由师传生记上升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领域,融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再次,动态生成性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去积累知识,关注社会,必然会使学生课外阅读量不断增加,写作水平也就大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明显的好转。反之,当这些鲜明的变化体现到数量明显减少的测试中,学生的成绩,尤其是主观题的得分有了较大的上升。

因此,笔者相信,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动态生成性教学中恰当处理好教师的引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必须要迈进的重要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有了学习热情,才会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体验、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与作家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让所有的梦想都开出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教案设计的艺术(之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2]潘涌:《语文教案创新与课堂教学价值转型》(《学科教育》2004年第1期)

[3]张琼:《语文教案设计的关注点》(《湖北教育(教学版)》2004年第6期)

[4]俞发亮:《在课改中重新认识教案》(《语文建设》2002年11期)

[5]姜世扬:《浅谈个性化教案的设计》(《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期)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关于职高语文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一眼温暖的活水泉——略论《论语》教学的解读策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