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用心弹好习作教学的前奏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1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箬横镇中心小学    王云娥

  【内 容 摘 要】  习作教学能否成功,有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准备过程很重要。我们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了习作过程的指导和习作的评改交流,对于习作前的准备过程往往是轻描淡写地布置点任务或者是放任自流地随心而去。笔者认为这也是作文教学走不出低效沼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笔者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用心弹好习作教学的前奏是成功作文教学一个奠基工程。在这项奠基工程中,我们要致力于唤醒学生内隐的素材积累意识,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积累,积累生活中的个性镜头;用心地体验生活的个中滋味,产生自己的认识与判断。这样的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习作欲望。在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时候,要扣住“情”弦,与“思”同行,与“语”作伴,让习作教学从“你要我写,我不得不写”的被动状态转化为“我要写,因为我不吐不快”的主动状态。

  【 关  键  词】  习作教学    积累意识   表达欲望

  习作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习作知识的教学与习作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对人的表达技巧进行教学,对人的表达能力进行培养。习作教学就是要抓住“人”这一最活跃最革命性的因素,着眼于儿童内涵的整体丰富,遵循儿童智慧流露的心智流程,为儿童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的条件与广阔的空间,用心拉开习作教学的序幕;引导儿童体验、感悟、积累、表达,用心弹好习作教学的前奏。

  一、唤醒内隐的素材积累意识

  (一)积累要从“新”开始

  学生的习作意识应该尽早开始培养,甚至小到从他们的呱呱坠地开始。从孩子能看能听能说开始,我们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心理水平、理解能力引领他们触摸自然、参与生活,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学会观察,引导他们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发现及看法,鼓励孩子质疑别人的观点,发展自己的新的看法或做法,赞赏孩子的奇思妙想和独特见解。当然,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的工作家长已经替我们完成得很好。现在的家长都是有些文化修养的人,他们对孩子的发展寄予厚望,并在富于行动精神与行动能力。他们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引导孩子去发现去积累。比如,他们教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教孩子认识每一个身边的人,每一幅图上的画,教他们不断地背诵诗词,带他们经常性度出去旅游度假……我们知道,对生活与人生的体验、感悟、积累是智慧的不尽源泉,是能力提升的最初起点。习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从认识“新”的生活开始。因为能说话,不就是最好的习作启蒙吗?教师有了这样的认知,便会随时随地引导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撷取一些有意思的情节,便会引导学生学会对那些有意思的情节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积累要从“心”开始

  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更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帮助我们的学生无意识拾取生活镜头,有意识地积累生活、积累语言。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我们老师要经常设计各种体验活动,引导孩子把眼睛盯向生活、盯向身边、盯向自己,让孩子们尽情地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提炼生活、表达生活,让习作的意识在生活中萌芽。这是一个未雨绸廖的过程,也是很容易被我们老师忽视的一个过程,我觉得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应该及早做好。

  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它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感悟是孩子们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智慧发展的必经心理过程。感悟的过程需要有老师用“心”的引领。老师引得多远,学生就悟得有多深。老师引导学生学生观察生活的时候,就不应该你看到了什么,那太表面化了。而是经常问孩子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东西怎么样?你能看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吗?经常这样引导学生,学生就会想办法去看细致观察,努力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视角就会与众不同,思考的深度就会胜人一筹。感悟能力的培养要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在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

  体验多了,感悟多了,孩子们就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触与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及语法规则;在衣食住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与体验大量的酸甜苦辣与人情冷暖。清代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和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厚积才能薄发,积累是培养孩子们习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唤醒孩子的积累意识则是习作教学中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教师一定要站在习作的指导的意识高度从日常抓起,从生活抓起。

  二、激发萌动的习作表达欲望

  在小学习作教学实践中,以习作表达欲望的培养为契点,致力于思维拓展、心智发展、精神内涵的丰富,着力于习作欲望的激发与表述技巧的习得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以人的不断发展来实现儿童习作水平的稳步提高。

  (一)从“情”起步

  情感是习作水平提高的动力因素。“情动而辞发”说的也就是这个理。通过体验、感悟、积累能发展孩子们积极健康的情感。

  尊重情感的多样性,让丰富的情感体验为生命的底子着色,为个性的习作奠基。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与情感是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没有体验是不可能产生情感,良好的情感又能促使孩子们去深刻积极地体验。比如关于“台风”,孩子们的体验各不相同:有人感觉恐怖了,有人认为好玩,有人认为太过疯狂,有人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更有人说有利有弊,得客观看待。孩子们之所以有不同的体验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生活世界和不同的经验世界,我们做老师的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而是引导他们如何有理有据地去说出自己的看法,赢得别人的认可,把学生的体验引向思考的深处,从而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在习作的最初萌芽的阶段,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体验的感性经验与思维的理性成果相对接,完成生命意义的最初感悟。

  当然,孩子们的情感世界的丰富与否也直接影响着感悟的方向与深浅。比如对于长江水这一客观事物,杜甫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如画般的美丽,而李煜却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婉约愁苦。对于这样的发自心底的表达,我们不能说谁的深谁的浅,也不能说谁的好谁的不好,我们只有联系诗人当时的生活背景去思考他们都借助语言在表达自己的什么心声,他们在表述中是不是真的波动了我们心底的情弦,然后真正地认识到语言的魅力与美丽。经常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很多作品的意义,从而也在内心生发出很多的感悟。正如我在指导孩子们读《草房子》的时候,经常坐下来与学生一起交流读书的感受,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在我们的交流过程中总是染上情味的,然后孩子们会因为喜欢或讨厌去品评那些人那些事。能品评书中的人和事,慢慢地联系生活,对生活的人或是也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评价,进而脑子中储存的各种人物形象也就自然多了,以后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总之,拨动学生的“情”弦,学生就有了“不吐不快”的欲望。

  (二)与“思”同行

  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语言材料理清楚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正如美国教育专家西奥多。W.海伯说的:“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富有想象力,必须在思想上想的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所以在培植学生写作欲望的整个过程也应该与“思”相伴。

  习作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孩子们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生活中涵泳感受,并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见闻、感受,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从字面上去理解,“感”和“悟”是两个连续的心理阶段。先感后悟,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归宿。从感悟的心理机制来看,它与思维是对孪生姐妹。思维水平高的,感悟能力也强。一个善于分析、观察、推理、比较的人往往能从琐碎的小事中捕捉到闪亮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思考,萌发出入骨三分的感悟,写出一鸣惊人的文章,让人耳目一新。我们的孩子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积累的好词语好句子一股脑儿地用出来,学生刚开始完全不知道怎样梳理自己的手中的材料。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思考尤为重要。老师应该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伸出有力的援助之手,帮助学生掌握梳理材料的方法。读书,是很好地习得方法的一个途径,指导读好书,习得书中文章的表达的精华所在,是提高孩子驾驭梳理素材能力的最佳途径。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读书的时候,肯定是先指导学生把写作的顺序理清楚,然后再问学生,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有条理的表达出来选取了什么材料,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合适吗?在作者表达的时候又是用了哪些语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语句,体会它们表达的效果。经常性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整理材料的能力。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当孩子们的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时候,必然觉得有话要说却苦于无法表达,在这个时候思维能帮助孩子们将积累的东西系统地分类,合理组织,有序地堆放。

  (三)与“语”作伴

  语言是文章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表达形式。语言的积累与规范表达是习作的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语言的习得离不开具体的语言实践。在我们自己的国土里,语言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在体验、积累、感悟的过程就是以语言的形式加以完成的。我们的每一次体验活动的结果是需要与人交流,语言是必须的中介。比如犹太少女安妮,因为德国纳粹登上了历史舞台要清洗犹太人而被关进了集中营。集中营的生活给了安妮融入血液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安妮没有倒下,她用细腻的笔触真切地记录了一个少女丝丝缕缕的心灵悸动。十五岁的安妮死了,她的文字却留给了世人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希望。所以,对于孩子们的任何发现,任何体验,任何感悟,我们当老师的都要引导他们与语言来表达,用语言来沟通,让孩子们的生活、思想都与规范的语言表达相伴。

  有积累丰富的素材,有“蠢蠢欲动”写作欲望,是万事俱备的一种状态,是整装待发的一种状态,是未雨绸缪的一个过程,我们一定要踏实地完成这个过程,为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朱益群· 默会知识与语文感悟能力·语文建设·北京·2006·4·4-5

  2.王栋生·《人民教育》2008第5期的《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3.周一贯·《小学语文教学》2007第8期的《作文教学中的儿童精神》

  4.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6

  5. 吴  琳·儿童阅读与儿童作文--梅子涵教授访谈录·语文教学通讯·2008(3)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实现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堂    下一篇:依托文本 有效训练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