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风光旖旎尽遨游 ——词语品读:提升学生的文字敏感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16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温岭市第五中学  潘云娥

  【内容摘要】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力直接决定阅读教学的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通过词语品读来提升学生的文字敏感力。首先我们可以从文本主旨、体裁、结构等方面入手,选择好需要品读的词语,然后运用一些方法如词语加减法、调换法、勾连法、朗读法等来仔细品读,从而到达濡养学生文字敏感性的目的,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品读   关键词   文字敏感度   提升   阅读教学

  我们经常慨叹阅读教学投入多,产出小,收效太低,个人觉得造成这个现象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太低,他们感悟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何他们对文字如此麻木,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社会是个读图时代,过少的纸质阅读直接降低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其二就是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从大处着眼,过多地串讲内容,分析思想情感,有时甚至架空分析,而忽视从小处着手,遗忘了对句子尤其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品读。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要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细致地体味和深入地理解,唤醒他们的言语生命意识,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敏感力,促进他们的言语生命发展,从而提高整个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确立关键词语,找到品读对象

  要进行语言品读,首先我们找到品读的对象。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真挚强烈的情感,渗透着深刻的理性,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关键词句中,有时一个词就是一个风光旖旎的世界,一个词就是开启文章情感的一把钥匙,抓住它们就可以支起整个课堂,让课堂精彩纷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理解的深度就决定了对整篇文章的所能达到的理解深度,所以这些关键词语就是课堂要着重品读的对象,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敏感力的载体。那么如何确立一篇文章的关键词语呢?

  第一,从文本主旨出发确立关键词语。

  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说的好:“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若失。”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这文眼就是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或句子,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能反复品读的对象。例如《变色龙》中 ,大家都知道“变”是文章的关键词,所以自然要先品读奥楚蔑洛夫的“变”,这无需赘言。但这篇小说的主题绝不只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它还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即对俄国下层民众麻木、愚昧、所谓“遵纪守法”及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揭露。因此,我觉得“变”还体现在围观群众上。一变是原先“广场一个人也没有”,到狗咬人之后,“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二变是原先这些人帮助赫留金高喊“别放走它!”,最后却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三变是赫留金起先说“现在大家都平等啦”,接着却又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第一处“变”通过“很快、一群、钻”等词语的品读,学生就感受到了这些人就如同鲁迅笔下的看客,生活过得无聊又麻木,把看热闹当做生活的点缀,这正展示了当时俄国民众麻木的精神状态。第二处我让学生着重品读 “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这句话,思考他们为什么不对奥楚蔑洛夫笑,反而对受害者赫留金笑。在联系学过的《孔乙己》后,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这些群众和鲁迅笔下的酒客是一样的,他们对权势敬畏,对弱者冷漠,势利又愚昧,这也是造就这个病态社会的原因之一。第三处赫留金前后言语的“变”也恰好展现出当时所谓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是一纸空文,无论是奥楚蔑洛夫还是赫留金,口里说着法律,其实心里都不把它当回事,都是把权力当成是处事法则。这三处“变”的描写,使小说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社会意义更深广。

  第二,从文本体裁入手确立关键词语。

  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品评的关键词应该是那些看起来不合语法规范和思维逻辑的词语。美国学者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说:“诗是一种特殊的运用语言的方式,也是语言的特殊方式。”它违反语法标准的方式越多,它的语言中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我们的目光也应该聚焦在这些看似不合理或不合语法规则的词句上。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喉咙既然已经嘶哑,为何还要歌唱。细细品味“嘶哑”一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饱受磨难却仍然用整个生命为祖国歌唱的坚强灵魂,以此为切入口,后面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都腐烂在泥土里面”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得深沉”这两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深切体会了。再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纺”这个词用在这里明显不合语法,它不能和“歌”搭配。仔细品读,却又发现此处非“纺”字不可。前文的“破旧”和后面的“”疲惫“其间的沉重如用”唱“字则根本不能展现出来,老水车”纺“歌,给我们的感觉是单调、重复、循环,由此也很好地展示了中国苦难的历史。如用”唱“字,诗歌的意境立马被破坏殆尽。

  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人物形象的把握是必需的。因此,可以围绕有关人物描写选择要品读的关键词句。如《变色龙》中有一句关于奥楚蔑洛夫 ”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的神态描写 ,这个句子中着重要品味的就是”温情“两字。所谓”温情“,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温柔的感情“,一般是用在女子身上,现在却用在了一个身穿军大衣、威风凛凛的奥警官身上,在形象上就讽刺至极,而且这词也和前文 ”严厉“一词构成对比,纯粹一副哈巴狗的神态,媚上欺下。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反差来揭露奥楚蔑洛夫溜须拍马的丑恶嘴脸,”温情“一词可谓入木三分。

  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要依据散文不同的类别决定。散文大体可包括写景、状物、叙事、写人四种,写景状物类散文就应侧重品读描写景与物的关键词句,感受文中意境或意象特征,从而理解景物之中融合了怎样的情与理。如《那树》中写到树的生存空间逐步被挤掉,但那树”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这些词语都很好地体现了树胸怀豁达、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让学生细细品读。叙事写人类散文就应侧重品读与典型事件、典型形象相关的细节等描写,理解形象意义,从而感悟主题。在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买橘“一段的描写堪称经典,在这段文字里,作者连用了几个富有形象性的词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蹒跚“、”探“、”攀“以及”缩“在特定的语境下都成为包含情感的”关键词语“,需要好好品读。

  第三,从文本结构着眼确立关键词语。”结构既内在地统摄着叙事的程序,又外在地指向作者体验到的人间经验和人间哲学。结构的意义除了需要着重地在其内在的完整性上获得说明之外,也要在文学史已有的结构,以及作者的人间经验和哲学中获得说明。“①一个好的文本其文章布局谋篇必然是层次井然,比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文章开头通过对比手法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接着从阳光下的济南老城、小雪后的山及济南的水三方面具体展开描述,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温晴“一词便在结构上起到总领作用的,我们就可确定”温晴“这个词是全文的关键词,它就是我们课堂品读的重点。再如冰心的《谈生命》一文中,第一句话就是”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仔细阅读课文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中的”像“字有领起全文的作用,后文是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阐明了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这个”像“字是全篇行文的纲领,教学中抓住它就等于牵住了课堂教学的牛鼻子,便于驾驭,能够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还有一些在结构上起呼应、承启、转折等作用的词语,抓住这类词语对理解文章的脉络是极为有利的。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的开头便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样“是指下文所介绍的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寻欢作乐的生活。”也“是表比较的,与国内相比,即鲁迅先生在国内看到的一些青年不思救国、整日悠哉游哉的丑态,本已极为厌恶,没料到来东京,又碰到了这样的一些留学生。”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把作者失望、苦闷的心情表现出来了。于是便很自然地引出另一句:”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此句既与首句呼应,又过渡到下文赴仙台求医和遇到藤野先生。像这样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词语,我们都应该细细品读。

  二、咬文嚼字,濡养文字敏感性

  如果说找到文本该品读的关键词语是前提的话,那么课堂学生的品读涵咏才是关键。顾黄初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人们通过语言符号(文字)的辨识、感知、理解从中获取知识信息,进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存,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语文行为和心智活动。“②要想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就要教他们学会咬文嚼字,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那么,让学生怎样去品读涵咏词语从而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呢?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加减法。这种方法就是学生在品读中,老师有意在用词恰当之处,把本来使用非常准确的词语删掉,诱发学生的思维,思考删去后好还是不好,让学生在有无此词的效果对比中感受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然后再增补上,比较分析、反复咀嚼那些含义丰富、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品味这些词语蕴涵的意义,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来提高他们的文字感悟力。例如《乡愁》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四句中,我第一次让学生把”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四个词全去掉后与原句比较,第二次把四个叠音词变成”小、窄、矮、浅“再比较。通过反复品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去掉了首先诗歌在音韵上缺少美感了,其次在内容上这四个叠音词能强调意象的微小,它恰好能和乡愁的多深形成对比,去掉后就不能很好地突出诗人那浓浓的乡愁了。

  第二,调换法。有时为了揣摩文中用词之精妙,深入探究词语背后的情感,可用调换词语位置或直接换掉词语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样,学生的印象才会深刻,情感才会真切,把握才会准确。例如《孔乙己》中关于酒客嘲弄孔乙己的几句语言:”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我先让学生把”叫、嚷“这两字换成”说“字,看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就说,”叫、嚷“声音大,让别人家都听的见,”说“则不一定。酒客叫嚷目的就是让所有的人听到,都来看孔乙己的笑话,这两字恰恰体现了这些人的麻木和冷漠,若换成”说“字效果就差远了。我再让学生把”叫“和”嚷“的位置互换一下,看看表达效果。学生经过品读比较后得出”嚷“比”叫“声音更大,态度上也更坏,两者不能互换。因为”叫“是在孔乙己刚到店里时那些酒客嘲弄他脸上新伤疤的动作,用”叫“字以便引起所有人的注意。他们奚落孔乙己后,孔乙己却不回应,这时的酒客便变本加厉,所以课文用了一个程度更深的词”嚷“。这两个词恰恰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体现了小说深刻的批判性。

  第三,勾连法。就是把课文前后的词语勾连起来品读,对于该词语既要瞻前,又要顾后,达到理解其韵味的目的。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作者形容海燕是”飞翔“”,描绘海鸥是“飞窜”,一“翔”一“窜”字面上都是飞,但“翔”何其舒展从容、踌躇满怀;而“窜”则给人抱头缩颈、狼狈仓皇的猥琐感。用词不同,修饰对象的状态、心理也显露得迥然不同。又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两个“敬意”。前边当“我”听说阿长能吓退长毛时,这个“敬意”显然是一种调侃;后边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我”此时产生的“敬意”才是真正的敬佩之意。

  第四,朗读法。就是通过朗读该词语来达到理解目的的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可着重

  从重音、语气、停顿等角度来品读。比如《蒹葭》中一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的“宛”字,读的时候应该把音拖长,而且音调要轻。“宛”是“仿佛、好像”之意,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好像在水中央,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恍惚缥缈之感,这种朦胧迷离的意境就体现在这个“宛”字上。再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一句“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中,“那么、这么”这两个词就应该重音读出,方能显出奥楚蔑洛夫在得知小狗是将军家的之后,用对比手法尽量突出小狗力量之小,赫留金力量之强大,从而把责任都归于赫留金的心理。

  词语品读方法多样,只有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共同支撑起阅读教学这片蓝天。当然,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它的品味切忌天花乱坠、生吞活剥,不脱离语境是原则。而且学生的文字敏感度的提升,也不是朝夕能解决的事,我们只有执着地走下去,相信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表达力会越来越强,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必将迎来春天!

  参考文献:

  ①。《杨义文存(第一卷)·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②。《阅读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③。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三联书店,2005年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档案袋——作文教学因“你”而精彩    下一篇:固守阅读家园-初中阅读教学策略摭谈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