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金色花》之“不教”“长教”与“深教”——贴着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1-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金色花》之“不教”“长教”与“深教”

  --贴着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摘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是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以《金色花》的教学为例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根据学情处理教学内容:一、学生的易懂点,以不教促学;二、学生的兴趣点,以长教促读。三、学生的生长点,以深教促进深化。

  关键词:学情  教学内容  不教   长教   深教

  课改十多年,阅读教学从“怎么教”的研究,渐渐地转向了“教什么”的思考。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已经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走进课堂首先要思考的话题。

  《金色花》是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因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很多教师把它当作公开课的首选,许多名家也都执教过此文。因此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设计也非常多。面对这样的课文,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有太多的资料和教学方案可以借鉴,但似乎又觉得这些与文本、与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要不太浅,要不太深。我该确定本课中哪些内容改不教?哪些内容改教,甚至是“长教”“深教”呢?我立在《金色花》的门前徘徊。

  再一次查阅资料,惊喜的发现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中也谈到: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乃至这一组这一个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教”。可见,确定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具体情境中的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起点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即时状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发展需求。即就是我们所说的贴着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一、学生的易懂点,以不教促学

  带着上述的认识,我再一次品读了课文。这是一首清新自然、亲切温馨的散文诗,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对母亲的依恋,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母子情。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可能更多地只在母爱中沐浴,却很少有回报。另外对文章的理解我们的学生可能也不能从体现家庭之爱上升到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那么,在教学时,何不把“概括孩子变成金色花与他母亲‘捉迷藏’的画面并带领学生品读,感受其中母子深情继而感受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作为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这样的预设不仅能贴近文本的实际,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确定了教学内容,接下来是确定如何在课堂中得以呈现。即如何把这些内容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建构新的意义?我想,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对《金色花》这篇文章的知识把握情况,尽量做到学生已知的,不教;学生感兴趣的,长教;学生未知的但应该知道的,深教。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走进了课堂。简介泰戈尔导入后,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金色花》这篇课文大家已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谈谈从预习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文章知识的把握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即由教学双方在教学实践中现实地生长出来的,而预设的只是想让此成为教学内容而并非已经是教学内容,因为决定教学内容的除了课程目标之外,非常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本身。

  不出所料对于这样一首散文诗学生的预习情况很好,个个都抢着发言,生怕别人抢了自己想说的。有的说“文中孩子很调皮,变成一朵金色花和妈妈玩”,有的说“孩子变成金色花是想看妈妈工作,发出香气传给妈妈,他还要把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有的说“孩子不见了妈妈很担心,孩子回来了妈妈没骂他,看出来很爱孩子”,有的说“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童趣,除了运用了比喻、排比外,还有联想想象”……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有的涉及内容,有的涉及手法,也有的涉及语言。的确大出我所料。

  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相当不错,从内容、手法到感情,学生都能把我得很好。孩子变成金色花与他母亲“捉迷藏”的画面,学生亦能抓住,并能体会其中的情感。所以刚开始预设将“概括孩子变成金色花与他母亲‘捉迷藏’的画面”显然本节课不用再探讨了。

  二、学生的兴趣点,以长教促读

  接着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开始了解学生在预习时最感兴趣的问题。经过交流发现孩子们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孩子失踪了,妈妈不着急,不去找?。顺着学生的“兴趣点”我不着急抛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终于学生找到了文中的一句话“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并从“再”“又”等字眼中看出孩子和妈妈做这样的游戏不止一次了。解决了自己的疑惑,孩子们很兴奋。抓住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朝更深的方向发展,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同学们眼中一定出现了孩子和妈妈的形象了,所以我想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内容说一说,在妈妈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孩子眼中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呢?在学生交流时我同时做到了品味和朗读指导的结合。也许学生的激情还在燃烧,也许这个问题本身贴近学生兴趣,也许文章的这种童真童趣已被学生感受到,接下去的课堂特别活跃。

  生1:我从”加入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一段看出这是一个天真顽皮的孩子。

  生2:我从”当你吃过晚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看出这是一个非常爱妈妈的孩子。

  生3:我从”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看到了一个圣洁美丽的妈妈。

  ……

  学生的精彩还在继续,无奈这只是45分钟的课堂,我不得不打断,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孩子或妈妈的特点呢?“

  话未说完,反应敏捷的几个同学就已举手。”要模仿儿童的语气、语调“,”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可爱“,”要读出妈妈的慈爱“等。对学生的回答作了点评后,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具体的句子进行了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其特点。

  从学生的交流和有感情的朗读中,我渐渐的意识到他们对蕴含其中的母子深情,已经有了更深刻的领会。

  方向的转换,兴趣点的抓取,兴味点的延长处理,使本文的情感思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学生的生长点,以深教促深化

  在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之后,我想还应当引领学生更深层次的把我握文章主旨与作者思想。本文仅仅颂扬了母子之间的融融的爱吗?这之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意蕴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带领学生去探索的。

  于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泰戈尔生活在一个佛教为国教的国度中,他是东方文化培养出来的诗人。遍观泰戈尔散文诗,可以处处感觉到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这一回学生安静了下来,学生陷入了沉思中。我知道这一节课的”生长点“就在这儿了。”生长点“指学生语文学习时最需要提升、发展的知识、能力点。在学情分析上具体体现为:学生面对教材内容需要达成什么目标任务?在通往目标的路上,学生想读懂的内容是什么?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会有哪些困难,其中最有难度的是什么?我们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当为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服务。

  为帮助学生学习,我让他们进行了一次小组讨论。在一阵议论后,有学生举手了。

  生1、文中的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的花,写金色花含有对神的虔诚,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

  生2、母亲沐浴后祈祷,读《罗摩衍那》看出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

  生3、孩子像小精灵一样可忽上忽下,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最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好像很神。

  生4、文中孩子是”调皮可爱,快乐幸福“的,母亲是”慈爱美丽,虔诚智慧“的,但他们都没具体的名字,让人感觉很神秘。是不是代表了天下所有的孩子和妈妈呢?

  ……

  在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我出示了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的一段话”梵就是树木、种子和幼芽,梵就是花朵、果实和树阴,梵就是太阳、光明和被光明照亮的东西。梵无所不在,世界上男女都是梵的形相。“并解说这里的”梵“就是神。在泰戈尔的诗歌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梵的显现。所以诗人在诗中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泰戈尔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其实泰戈尔自己的个人生活很不幸,40岁前相继失去了父亲、妻子和一对儿女。可他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没有沉湎在痛苦之中,任然写出这样富有童趣富有爱心的诗,来表现人类美好圣洁的爱。他确实是印度诗坛的圣人!让我们怀着对他的敬仰之情朗读全文。

  读后,为了把这种爱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以写作的方式抒发对母亲、对亲人的感恩情怀。我说:”泰戈尔的诗歌是天使送给大地的诗篇,是天堂送给大地的礼物。它影响着我们中国几代文人,如冰心、徐志摩的创作都深受其影响。我相信他也影响教育了我们,让我们也拿起手中的笔学一学泰戈尔新奇的想象力,用自己的童真童趣诉说对母亲的爱。请用“假如我变成了……”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们对妈妈的爱。“

  在学生经过5分钟的思考后,个别同学开始举手了。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我只是朝那几个同学笑笑,提醒他要想得更具体、更细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举手了。

  生1、假如我变成一朵洁白的栀子花,我要是那最香的一朵,在你经过时芳香你的衣袖。

  生2、假如我变成一朵玫瑰花,我要是那最艳的一朵,在你休息时赏悦你的双目。

  生3、假如我变成一棵树,我要是那最盛的棵,在你工作时做你遮阳的伞。

  ……

  就在学生争着交流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带着一份欣喜,也带着一份淡淡的遗憾结束了这让我深有感触的一堂课。

  《金色花》一课之”不教“、”“长教”、“深教”是我在根据学情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上所做的一次尝试,“当然每一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任何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也是无法完全复制,今后我会在”贴着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这条路上努力探索、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①《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王荣生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②《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    王德俊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语文教育心理学》            董蓓非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深度对话构建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以学定教 回归真实——浅谈高考课堂作文的教与写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