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高中研读课的教学实践初探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8-01-2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摘要:阅读课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阵,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课教学仅仅停留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上,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实施研读课的教学,是落实新课标,提倡素质教育的一种好的课型,值得大力提倡。本文力图从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新课标,界定研读课的课型,形成研读课的的语文课堂模式,确立研读课的实施原则,揣摩研读课的创造性阅读视点,总结研读课的教师要求等等。

  关键词:研读课??阅读课??创造

  一、实施研读课的背景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还是在有意无意地充当接受知识的机器。目前,虽然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被废除,启发式、讨论式等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兴起,在提倡,但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依赖老师,老师依赖教参的教学现象还普遍存在。在语文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不敢创造性地阅读,或者都没有互相发掘过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或者创造性阅读的功力都还严重欠缺,这种种教学的实际,严重制约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建设一种培养师生共同创造能力的语文课。

  有一句教学名言:“学生的头脑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炬。”这火炬首先是创造的火炬!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我们的中学教育,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觉肩负起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重任。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与培养中华民族新一代接班人创新能力更有着极其深刻的联系。

  在现代的教育环境里,存在着一群勇于探索、勤于革新的优秀教师,存在着见多识广、敢闯敢为的高素质学生,存在着宽松、和谐的教育教改空间。在这样肥沃的土壤里,我们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自由自在的生根、发芽、成长。

  二、实施研读课的课标依据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最好的体现应该是创造性的阅读。

  在《教学建议》中对新课标下的教师在“阅读和鉴赏”教学目标方面还提出了如下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快乐,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等等。

  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阅读与鉴赏”也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等阅读要求。

  三、研读课的课型界定

  研究性自主阅读课(以下简称研读课)是阅读教学中着意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理解课文的一种课型。它鼓励学生在一般性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走出教参,走出课本,走出权威,大胆研读,大胆创造,大胆展现。它是适应新课改精神的一种课型,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可供借鉴或者推广的形态模式。

  研读课的视点应该放在阅读教材的创造性理解上,集中在阅读教学中,它与重积累的诵读课和重一般阅读理解的导读课并列为阅读教学的三种课型,它们一起又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写作课、注重语文综合实践的活动课一同组成语文教学的五种基本课型。研读课和其他四种课型的区别是明显的,它的主要任务在培养学生研究性阅读能力或训练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能力之上,与借鉴课文的写作课、依据课文的活动课等也有着质的区别。

  四、研读课的课堂模式

  研读课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的课堂模式。其教学的基本流程大致有以下四步:

  1.理解课文,筛选信息,确立研读目标。研读课不同于导读课的主要方面,就是以“发现问题”为阅读前提,探寻有一定研读价值的问题作为阅读方向,有意识地培养“无疑处质疑”“有疑处探疑”等等创造性阅读习惯。

  2.自主研读,辅以讨论和点拨。学生先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等等;然后将各自整理的有关信息和独立思考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切磋问难,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

  3.理清思维,形成研读“成果”。“成果”的形式有多种,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研读小论文,当然也可以是课件等形式,未形成固定结论的各种资料也可以进行鼓励。

  4.交流评价,反馈研读信息。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然后进行多种形式的展览。

  五、研读课的实施原则

  研读课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1.选择性原则。研读课的实施要适合文体和内容的需要,不可千篇一律,更不可遍地开花。研读课的设计,要视课文的具体情况而定,如一般性的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等实用型文章,内容浅显,研读的价值不大,不宜设计研读课,而像一些如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新教材出现的一些学术论文等,有研读空间的,才适于实施研读课。

  2.序列性原则。研读课的实施要讲究序列性,分步进行,逐层推进。研读课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比较高,是一种新型的、有发展潜力的课型,不能操之过急,它可以从一般导读课来过渡。研读难度可以由低到高,研读形式可以由个体到全体,研读内容可以由片断到整体,研读思维可以由形象到抽象等等。

  3.相融性原则。研读课的实施要注意与其他课型的适度融合。“诵读”是“研读”的基础,是“研读”的知识积累,在课文研读教学中,特别是内蕴丰富的诗歌教学,在设计“研读课”的时候就少不了“诵读课”的一些影子;“研读”是学生根据在“导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自己去进行研究,就学习课文而言,就是学生根据“写的什么”“写得怎样”“怎样写的”的学习思路去阅读研究课文,然后写出“研究报告”,就学习知识而言,就是学生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用”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研究知识,然后写出“学习和运用报告”,“研读”的过程与“导读”的方法密切相关;在“研读课”中,教师可以作必要的指导,但决不能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独立学习,独立研究,这又要求有“活动课”的相关活动;“研读课”的读写结合,又离不开“写作课”的相关帮助。

  4.综合性原则。研读课的实施要注意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研读课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同时,不应忘记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训练,否则能力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研读课在倡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真实情感态度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研读课在努力追求创新的研读“成果”的同时,也应鼓励过程与方法的提炼和整合。

  六、研读课的研读视点

  就高中阅读课的研读视点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1.从积累的需要出发,归纳、整理一篇课文的文学常识、文化典故、语言文字等语文基础知识,并进行相关知识联想的积累等等。(文言文的研读课中尤其应该重视这些研读视点。)

  2.从进一步理解、鉴赏课文的需要出发,多方搜集、整理、提炼有关课文的信息。

  3.从运用语言的需要出发,捕捉精巧的语言文字,进行炼字、炼词、炼句的艺术品析。

  4.从发散的思维视角,探赏一篇课文的美点、劣点。

  5.从纵深的思维视角,探讨一篇课文布局谋篇、表达技巧等方面的某一特色。

  6.从求异的思维视角,对课文中似成定论的东西提出质疑。

  7.多侧面地探索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8.多元化地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

  9.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探寻不同课文中人物与事物、语言与艺术、情节与冲突、主题与思想、结构与技巧、作者与作品等等方面的异同。

  10.从纵向比较的角度,研究课文作者作品的风格与技法、时代与思想等等之间的关系。

  11.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文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层性的讨论。

  12.针对课文的难点组织合作的学习讨论。

  13.就课文研读的指导教学,进行有创意的读法、学法交流。

  14.就某一教学要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15.就某一教学内容,联系社会背景、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来进行研究性阅读。

  16.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研读。

  七、研读课的教师要求

  研读课是一种新型的课型,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更是在现行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1.要求教师具有课堂创造精神。研读课是一种创造性的课型,一个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僵化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学生的研读能力的。教师要有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突破“教材——教参——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有个性的研读课。真正当好导演的角色。笔者在执教《祝福》一课时,打破了惯常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而是别具一格的“肢解”课文,从小说中几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问题(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账单)出发,和学生一道进行有深度地研读分析,更加形象生动地把握了小说人物、环境、情节、主题,体会到了小说的创作技巧,效果显著。

  2.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学识水平和研读能力。研读课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课更高,教育界有句行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可研读课所要求的教师不仅仅是“一桶水”与“一杯水”落差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储备,更重要的则是教师应该要有自己个性的研读体验,要有自己的研读成果。很难想象一个从不下水研读的教师,能培养出大批量的研读人才。研读课的推广,就得需要一批有研读精神和研读实践的教师在。学者型教师的缺乏,这也是目前研读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3.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研读课属于一种开放性较强的新兴课型,教学目标具有很明显的非预设性特点,教学过程动态性强,课堂也不应是静止不变的,而应在师生的交互活动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教师大多不能按部就班地依据备课内容和步骤实施教学,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步骤往往要受学生课堂实际情况的制约,课堂组织的形式也可能有很大部分存在着“教师逼着跟学生走”的现象,教师要时刻做好对课堂灵活处理的准备。另外,研读课上,学生自由讨论、研读的空间较多,“课堂辩论”“奇思妙想”“质疑教师”的时候也随之多起来,教师又要时刻做好接受学生挑战的准备,不然,教师支支吾吾、不知所云的时候一多,教师的威信和课堂的效果就会大大地打折扣了。

  4.要求教师在研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①处理好课文与个性的关系。新课程标准强调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不同解读,如出现太大的偏差,应及时引导。②处理好课文与社会价值公德的关系。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一定的伦理道德,当课文的价值取向有偏离社会公德的时候,教师要以社会公德为准则,教育学生学会批判地接受课文。③处理好研读课文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课文的开发者,实践者,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研读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观点,教师的观点也只能供学生有选择性地接受,不可“以师压生”。④处理好课文与相关知识的关系。尽力拓宽课文的外延,把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补充到课堂中,扩充学生的阅读量,但研读课文不能过多受相关知识的束缚,相关知识始终应该只是研读课文的引子,要鼓励学生正确利用相关知识解读课文。

  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验表明,研读课的语文教学值得进一步实验和推广。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能革除过去应试教育中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陋习,能切实地向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轨道前进。不过,它的课堂模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延伸到课外研究视野,可以运用多媒体综合表现,可以和研究性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来扩大语文自主阅读的领域;它的实施原则还要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得出更科学的、更完整的原则体系;它的创造性阅读视点,是启发学生多向思维的有力途径,还有待于不断完善,有待于旁及或延伸到心理学、美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众多研究领域中;在教学的实验和推广过程中,教师不得不努力加强自己“内功”训练,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会水涨船高。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考古诗鉴赏命题趋势与备考方略    下一篇:让议论文的开头充满气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