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论小学生的活动化学习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9-02-1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一、活动化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个体的经验,探索未知的知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和中介。在教育中,儿童要认识世界、发展知识、形成能力,活动是唯一的方式。当然,活动的内含是极其丰富的,有外显的物质操作,也有内隐的精神操作;有形体的,也有心智的;有智力的,也有非智力的;有课内活动,也有课外活动;有集体的活动,也有个体的活动;有师生间的交往活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活动化学习就是从外到内、从身到心都以一种积极的、亢奋的状态从事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倾向。
  二、活动化学习的特征
  1.主动性。学习是一种掌握经验、探索新知的过程,其中充满着各种矛盾,知与不知、会与不会是根本性的矛盾,人们通过学习解决这些矛盾,由不知转化为知,由不会转化为会,有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这些转化都是学习者主体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始终以主动的探索者和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出现,要负责整个问题的解决效果,这是传授接受式教学永远无法实现的,也正是活动化学习的核心精神。
  2.开放性。与成人比较起来,小学生学习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群体活动为主要方式。这种群体活动就是交流,包括与老师交流,与伙伴交流。开放性是这种学习的重要品质,它表现为学习者的学习状态是舒展的而非拘谨的,是活跃的而非呆板的,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学习的开放性要求学习者在心态上能兼收并蓄、广采博收;在行为上能独抒己见,不随意盲从,形成科学性、批判性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交往能力。
  3.多维性。在活动化学习中,学习者对事物的感知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是多维的而非单一的。
  4.创造性。在活动化学习中,创造性不只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更应该包括对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的突破。
  5.外显性。如前所述,活动本来就有内隐和外显之分。活动化学习格外强调外显的活动,即学生的物质操作活动和言语交流活动。这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夸大内隐的、观念的活动,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活动,以增加动手、动口的机会。外显性要求学习者尽可能地参与有物质形式的学具操作活动、有物质对象的观察活动以及师生之间和伙伴之间的口语表达活动,尽可能地以直接经验的方式感知书本知识。
  三、活动化学习的功能
  首先,活动化学习具有动力功能。个体的学习需要积极的动机、兴趣、态度、倾向,这就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它,个体就有了学习的要求和渴望,进而有学习的意志,直至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成功。
  那么,这种动力从哪儿来呢?我认为,最强烈、最持久的动力来自行为本身,活动化学习中充满着已知与未知、探索与发现,学习者从中活跃了身心,交流了思想,发现了新奇,张扬了个性,必然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倾向,推动学习不断地向更深层次挺进。其次,活动化学习具有操作功能。当个体具有强烈的、持久的学习动力之后,最需要的就是学习方法了。什么是学习方法?它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是学习者发挥自己的心理能力和体力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与途径。最后,活动化学习具有智能功能。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是学习的重要任务,离开了它,学习便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了。在这一功能上,活动化学习与一般意义的学习有三个不同点:第一,重视丰富的感性积累,要求尽可能地以直接经验的方式感知事物、学习知识;第二,感知方式的多维性,使得活动化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更加接近于事物的本身。第三,活动化学习要求学习者参加大量的社会交往,把交往活动作为品质锻炼和科学认识的重要途径,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四、教师在活动化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1.提供条件。活动化学习需要特定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条件是课程。在学科类课程中,教师要贯彻活动化学习的思想,把思考和工作的重心从如何教学生转变为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为学生的活动化学习提供帮助。第二个条件是资源。教材、教辅资料都是学习的资源,需要教师有选择地给予提供。第三个条件是场景。活动化学习依赖于群体的活动,学校、班集体和各种各样的小组都是活动化学习的特定场景,这些场景的质量、氛围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创设情境。教师要努力呈现“真实的问题”,摒弃那种纯粹形式上的、与学生的切身实际不发生任何关联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发掘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习中“真实的问题”就会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出现。
  3.强化刺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人的学习行为分成两个元素:刺激和反应。刺激是外界提供的,反应是学习主体内部的行为。活动化学习强调学习的自主性,但不忽视教师给予的刺激。只有在自主与刺激的共同作用下,学习才会保持长盛不衰的活力。教师要认真研究刺激的最佳时机、刺激的策略与方法、刺激的强弱等问题,使刺激更加有效,反应更加积极。
  4.积极参与。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使学生置身于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5.真诚帮助。当教师参与到学习过程之后,他便以一个学生的心态、学生的情绪、学生的认知去从事学习活动,就容易发现学生在思维流程和行为进程中的障碍,理解学生学习的焦虑与困惑,也便于用自己的智能给以真诚的帮助。
  6.全力促进。在活动化学习中,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给予积极的关注,在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共同承担困惑时的焦虑,那么这种促进就是积极的、有效的。
  7.委婉矫正。当学生的学习出现偏差、片面、曲解等问题的时候,教师的任务就是矫正。而这种矫正要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准则。
  8.及时评价。学习需要评价,儿童的学习尤其需要教师的评价,儿童从中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明确学习的方向,调整学习的行为,最终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下一篇:也谈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现状与对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