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语感教学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9-03-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从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先生提出语感的概念,至今语感教学已历经约七十个春秋。七十年中,语感在中学教育中被重视的程度逐渐加深,20世纪90年代,语感教学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和热点,语感和语感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重视。

  一、语感及其语感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何谓语感?目前学术界尚无定于一尊的说法,但人们不约而同地趋向于这样一个词——直觉。有人称之为“直接感知”,有人称之为“近似自动化的心理活动”,也有的研究者称之为“不假思索”、“敏感”。这些只不过是“直觉”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可见,直觉是语感最明显的特征。就表达而言,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者能在不假思索的状态中驾御语言的各种要素;就理解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话语中各种微妙复杂的含义及表达效果进行直觉性的领悟。毫无疑问,语感属于语言无意识,无法概念化规则化体系化,无法用明晰的语言展开教学活动,无法设定阶段目标的学习环节以对教学进行整体控制。经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之后,学习者也很难对自己的进步进行总结评价,因为学习并不会给他留下什么明确把握住的东西,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之中。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两处提到语感,一处是“课程目标”部分,在“感受•鉴赏”条目下,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一处是“实施建议”部分,提出“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的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提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从“课标”和“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感教学被重视的程度。老一辈语文教育家非常重视语感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当代研究者从语文教学论角度提出:“新一代语文学家是努力以语感和语感教学为核心,建立一整套语文教学新体系,他们把语感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也有的研究者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立论,认为语感“成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那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将由面向物的工具转而面向作为人的学生,由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语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从而真正地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可以看出,语感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已受到高度重视,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中心”。

  二、语感教学应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心的原因分析

  语感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语感教学能顺利地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是实行德育和美育的最佳途径。

  回顾百年中学语文教育史,“文道合一”一直是教育家追求的目标,但他们一直未寻到有效的方法,目前来看,推行语感教学能有效地实现“文道统一”。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在一定意义上处于共生状态,一个人的知识越多,精神世界就越丰富,语言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语言是“直接的思想现实”,既没有不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语句,也没有不依存于一定思想内容的语句。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思想是靠语言表达的,调查语言就是调查思想,感知语言就是感知思想,准确地感知语言就是准确地理解思想感情。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思想感情,情感意志以及人格状态的相对成熟。也就是说,“ 语言、知识、思想是一个统一体,语言的习得伴随着知识的增长,思想感情的形成,语言的使用伴随着知识的传播,思想感情的表达。因此,语感素质就不是简单地对语言的一种感觉,也不仅是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笼统、抽象的无意识言语活动,而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位的反应。”

  作为言语主体的人,可以凭借语感主动地去选择符合自己心理图式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从而与活跃于语言对象中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形成、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质。在教学活动中,对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的反复的感知认同,有助于社会人求真,逐善,创美。有研究者认为,“在审美教学过程中语感处于基础地位,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这一系列过程绝不是理性的认识或推演,而是依靠综合学生的经验、情感等因素的直觉,也即语感。美的形象性与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实现,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能力的高低。” 因此,“培养语言美感是语文教学熔语言教育、审美教育于一炉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 从语感教学入手进行美育教学,符合学生的审美需要,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从而有效地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

  第二 ,语感教学制约着语文知识教学,是语文知识教学的归宿。

  对于语文能力、语文知识与语感的关系,笔者认为语感实际上是左右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因此,语感在语文能力结构中应居于核心地位。强调语感教学对与知识教学的制约,丝毫也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因为语文本身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理性的语文基础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通过大量有关的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机制,进一步建立其言语认识结构;而大量动态的有助于语感能力培养的知识也有机的存在于言语作品中,它规范着言语实践,同时又受语感教学的制约,最终内化为主体的言语心理结构。

  由此有的研究者认为,“掌握语文知识本身不是最终目的,目的在于服从并服务于培养和提高语感的品位。为此,语文知识的教学要通过恰当的材料,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他们的语言能力结构。” 语感中心教学法对旧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依据其原理所建立的语文教学的有效形式上,即以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中心,以现在的语文教材为言语范例,以客观实在生活为“大教材”,以教师言语使用的“行为规范”为主导,以言语训练为主线。语感教学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相互关系决定了语感教学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

  第三, 语感教学是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们反对知识至上的“工具论”,反对像训练工具一样训练人。“工具——训练说”忽视人性、忽视学生言语能力建构要素,只是一味的强调“熟能生巧”,不顾学生的审美心理建构,这些理当受到批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形象、语境、意境、美感,要以语感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找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完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要紧的不是通过言语知识的传授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进行说话写作,而是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言语习惯。始终把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语言习惯当作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笔者认为,与其说语感教学是中学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还不如说是语文教育教学思想上的进一步端正和到位。它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语文教学的知道思想和教学策略。“语感中心教学法的出发点就是使语文教学活动服从于语文教学目标,强化语文教学的质量、素质意识;使语文教学中的智育、美育和德育有机的融合,解决语文教学活动中双基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相脱离的问题,切实地推动和深化语文教改。” 而且,近些年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实践已经确凿表示,只有确立了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教学及改革才可望走上正轨,才可为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高效率找到正确的突破口。

  三  语感教学途径试探

  从孔子开始,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始终处在混混沌吨不可言传的感觉状态之中,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可以称之为语感教学的。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去分析,去比较。弄的好,是终于有些懂,仿佛悟出了什么,然而到底弄不懂的也多得很。古代作文教学同样如此,一天到晚,只要读,做,读,做;做的不好。又读,又做。他却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写。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的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自然,走不通的大有人在。因为当时的言语实践尚处在自然阶段,他们应用语感却没有关注语感,没有人探讨语感教学的规律、策略。

  那么究竟如何使学生获得语感呢?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语感教学呢?有的学者说语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它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既无法传授。也无法考查。确实,直到现在学术界尚未找到有效的语感训练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无法将语感训练形式化和线性化,并且进行分解操作,形成一定的有限的智力操作步骤,而且对语感教学的评价也缺乏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但这并意味着语感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行不通,仅仅是一种教学理论,仅仅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只要我们积极探索,终有规律可寻,终会有收获。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先生就指出,并不是任何学问都可以传授的,“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但完全可以“即其可授受者以深求夫不可授受者”。马建忠先生的“不可授受者”可以理解为今天的语感。百年语文教育史已经证明,语文知识不能包打天下,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先生“即其可授受者以深求夫不可授受者”的理论,相反,我们应该把此理论应用到我们当下的语感教学中,不断探索“可授受”的知识领域。从培养语感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这“可授受者”应该是“语文意识”。理论上的语感很难形式化,线性化,量化,而“语文意识”是可以的,它是通向语感的阶梯,是获得语感的有效途径。

  语文意识,用王尚文先生先生的话说,就是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李海林先生则称之为初级语感,或曰低水平发展的语感。这是一种有意注意,须经过主体的意志努力才能得以发生,实际上是一种认知,既对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之间的关系的知识操作。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按照王先生的意思,语文意识是语文素养所由生成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阶梯。其实,从训练语感的角度看,这种对语言的有意注意——语文意识,正是通向对语文的无意注意——语感的阶梯和途径。

  本文前两部分已经论述了语感教学及语感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字语感教学在理论上得到论证和认可后,许多研究者开始寻找训练语感的方法。“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是目前所使用的区分于传统语文教学的两种常用方法。这两种方法融进了现代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的成果,是基于传统有高于传统的积极扬弃。许多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尝试并总结了一些训练语感的方法。有的强调体会,即“体会法”,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表意,体会语气的表意,体会音顿的表意体会重音的表意,通过体会获得语感。有的强调研究,即“研究法”,研究不同类型的句子,研究不同类型的语段,用研究出来的规律引导学生获得语感。有的强调品味,即“品味法”品味分寸感,品味畅达感,品味情味感,品味形象感,通过品味言语文本来获得语感。张大文先生提出“题题相扣,练练相生,寓角于练”的语感训练方法。洪镇涛先生是语感教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建立了一套长模,其结构是: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获得语感。与之相应的语感训练方法有,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所有的这些,笔者认为。与其说 是训练语感的方法,不如说是培养语文意识的方法。一次一次的训练,是在逐渐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并逐渐内化为语文学习习惯,而语感只是语文意识不断作用于言语对象至一定程度的结果。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训练学生的“初级语感”,探求“可授受者”的知识领域,建立一整套应用型的语文知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既要重视自然状态下的言语实践,也要重视自觉状态下的言语实践,通过语文知识系统训练学生,进而培养能力,形成语感。没有语文知识系统的支撑,语文教学必是一个无序、失控,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的过程,更无从谈及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感的实现。阅读课无非是分析几篇文章,写作课无非是写几篇作文,多学几篇少学几篇,多写几篇少写几篇自然没有明显的区别。要避免在低水平上的重复,要培养语文意识,没有语文知识系统的指导,是难以想象的。当然,这里的知识系统应该是综合性的,应该在语言学、语用学、语体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逻辑学、美学、文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中,精心筛选出能够进入教育程序又能够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相关知识,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乃至终生受用。

  四 面对语感教学,给中学语文教师的几点建议

  李海林先生在他的《言语教学论》中指出,学习语言有四种途径,一是直觉到直觉,二是直觉到自觉,三是自觉到直觉,四是自觉到自觉。最后一种是一种失败的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从自觉到直觉。“自觉学习是一种在语文知识的指导下,通过语文教师的专门设计和领导实现的理性掌握,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言语学习过程,因此,它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减少直接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偏误和差错”。在目前情况下,教师除了吸取现有的研究成果外,笔者认为,还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现身说法,积极示范。俄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师范,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阳光。中学语文教师应以自身的阅读和写作为例子,给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怎样揣摩和品味,怎样构思与修改,进而产生模仿的冲动。

  第二,指点迷津,相机点拨。相对学生而言,教师有学识,阅历、语感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学生也许苦思冥想还不明白,教师单凭牙疳或许就能把握,这时,教师的相机点拨就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读懂,可是深奥的地方,就未必能领会。老师就必须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使之开窍就行。

  第三,全面出击,加强督促。人的思维是有惰性的,尤其是那些语文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没有必要的督促,恐怕很难养成敏锐的语文意识。教师要利用课堂对话、作文修改、课外访谈的时机,督促他们逐步培养朗读的标准意识,表达的达情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语的规范意识,语言运用的通顺、得体意识,与常见文体相关的审美、评价意识等等。

  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语文意识是通向语感的桥梁和阶梯,建立应用型的语文知识系统是培养语文意识的有效途径。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下一篇: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