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所属栏目: 信息技术论文  更新时间:2020-08-25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1、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教育革命的过程,既然是革命,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支持和指导如何实施整合的教育理论涉及很广,比较适合我们国情的是“学教并重”的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吸收了奥苏贝尔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理论。

  (1)奥苏贝尔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理论

  奥苏贝尔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教学策略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涉及认知因素的是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涉及情感因素的是他的“动机理论”,涉及教学策略的是他的“先行组织者”策略。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揭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奥苏贝尔称为“同化”,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性意义的过程。

  “动机理论”认为学习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学习任务本身能够激发学习动机,即对学习任务本身感兴趣,这种动机最稳定;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外部动机:学习动机并非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与自己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得到认可有关。

  “先行组织者”策略:就是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短暂的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的说明。这个概括性的说明或引导性材料用简单、清晰和概括的语言介绍新知识的内容和特点,并说明它与哪些旧知识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1)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即唤醒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学习有关的旧知识或旧观念,增强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2)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2)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理论

  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并非因为建构主义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是“以学为主”,学生主要是通过自主建构来获取知识,这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所谓治顽疾需用猛药。除此以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2、紧紧围绕“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教师在实施整合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实施的整合,能否使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结构中的地位、作用相比发生某种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以及师生关系的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改变了?哪那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

  “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若能有网络环境(尤其是Internet环境)的支持,将能取得更为显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基于网络, 是因为对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来说, 因特网具有以下四种宝贵特性:

  (1)可作为获取、分析、存储、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的丰富资源,从而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十分有利;

  (2)可提供便于观察、设计和参与实际操作的仿真实验条件,从而对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十分有利;

  (3)可充当会话、讨论、协作交流和思想沟通的理想环境,从而对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健全人格十分有利;

  (4)可创设与客观世界类似的便于感知、体验和问题求解的真实情境,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十分有利。

  3、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通常包含下列实施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3)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4)学习情境创设;

  (5)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要求,进行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6)通过提问、测验或察言观色等方式对课堂教学做形成性评价(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7)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方法、策略作适当的修改与调整。

  在这种教学设计中,环节1、2、6、7大体上沿用“以教为主”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在环节3的“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中,包括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策略与合作学习策略的设计;在环节4和5中,则涵盖了建构主义对情境创设和信息资源提供的要求。

  4、重视各学科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

  这一点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也就无从说起。

  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应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但“拿来”以后只能用于教学,而不能用于谋取私利)。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5、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创建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按照所涉及教学阶段来划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包含两种,即“课内整合模式”与“课外整合模式”(课前、课后)两种。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前”“课后”教学过程的整合(即“课外整合模式”),我们中国学者则比较关注“课内整合教学模式”,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由于课堂教学涉及不同学科、不同教学策略和不同的技术支撑环境等多种因素,所以实现课内整合的教学模式分类要复杂一些。例如,若按学科划分,有不同学科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若按教学策略划分,有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演示、讲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不同策略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若按技术支撑环境划分,则有基于网络、基于多媒体、基于软件工具、基于仿真实验等不同技术支撑环境的课内整合教学模式。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    下一篇:信息技术课培养学习兴趣七招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