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其他论文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所属栏目: 其他论文  更新时间:2015-06-24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引言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率的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同时,高三总复习往往是赶着进度,依赖复习资料,对教学目的、要求不够明确、重难点不够突出,复习效果与效率不容乐观,低效、无效的课与考试常有发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高三总复习也有着现实意义。

  一、教学有效性的三要素与考量的指标

  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我们先从关于有效性的一个事例谈起: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像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

  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

  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看到最后谁掰的多;

  第三个是比穿越的过程当中,玉米叶子要拉你身体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要全面考虑,必须要整体考虑。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

  (一)、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

  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效性,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和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新课程中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显然,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是重要的学习结果,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二)、教师有效教学的二个方面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在新课程中,有效的教是指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

  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在新课程教学中,这两种效果要求同时兼顾。

  无效的教是指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

  其一是显型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了学的兴趣和热情;

  其二是隐型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学(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

  二、学生的发展——教学有效性的实质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那么发展指什么?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发展观?

  第一、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 , 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才能实现经验性的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就新课程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 , 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 , 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发展就其层次而言,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维果茨基提出了区分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第一种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进行正在成熟的过程。这一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学生今天在合作中会做到,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我国传统教学中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要促进两种发展水平的良性循环。

  第三,发展就其形式而言,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简单地说,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传统教学过份追求外在发展,导致内在发展受损,新课程倡导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是值得关注和学习的。所以在新课程中,即要注意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传授,更要 注重能力的培养。

  第四,发展就其机制而言,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

  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而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当然,生成性发展的获得是要经过一定的知识积累,经过一段时间能力的培养,从量变到质变获得。

  第五,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眼前发展和终身发展

  所谓眼前发展是指即时发展,它要求立竿见影,注重可测性和量化;所谓终身发展是指面向未来的发展,它着眼可持续,注重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显然,眼前发展注重教学的短效,长远发展注重教学的长效。

  第六,发展就其主体而言,有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设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达到的目的。

  可以说,以上六个方面是我们新课程考察教学有效性和发展性的专业向度。

  三、教学中有效性差的一些现象

  根据以上考察教学有效性的六个方面,对照教学,存在着有效性差的一些现象:

  l、华而不实

  提出的问题思维程度与层次低,大部分是教科书上的记忆型问题,不足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齐声应答,貌似课堂气氛活跃,但收效甚微;或者过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形式掩盖内容,服务的内容不明确,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人灌”走向“机灌”;过分依赖课件,课前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课件,忽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感觉是很好看,但不知道是学了什么,掌握了什么。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中不论是什么内容,都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没有新鲜感,学生在课堂上冷漠呆滞,气氛沉闷。有些教师不够注意自身形象,衣冠不整或穿着与教师的职业特点不符,学生感到压抑或注意力分散。

  3、过分功利化

  教学中概念形成过程简略,没有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急于让学生解题,企图用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来提升对概念的理解;这种以学生的训练代替对概念的掌握过程是不科学的;不能浪费学生课外大量的时间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加深理解概念,才能提高效率,正确解决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概念不清、头昏目晕”。

  4、急功近利

  教学中过分重视技巧,重视特技、特法。不论那个年段的教学,讲到某个内容,就急于展示、解答相关的高考题。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教学与训练,不了解学生需要一定的能力和知识积累才能解相关高考题。

  5、教学目的不明确

  照本宣科,按照课本、复习资料逐一讲解例、习题,不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与思维水平,没有重点、难点突破,平均使用教学时间,造成教学时间不足,只得经常占用自修时间上课,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奋度差,时间投入大,收益小。

  6、难易度把握不准确

  特别在复习过程中,对考纲、课标理解掌握不透,例题、习题选择的难易度不恰当,过难或太容易,学生没有能在复习过程中掌握以前没有理解的知识,没有提高对概念的理解水平,从而无法提高解题能力,所以造成复习效果较差。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分层教学    下一篇:浅谈有效的课堂提问
推荐资讯